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张爱玲的《老人与海》译本探讨翻译主体间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7-06-09 08:13

  本文关键词:从张爱玲的《老人与海》译本探讨翻译主体间的对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翻译本质上是翻译主体之间的对话,翻译主体之间对话的效果也决定了翻译的成败。本文基于张爱玲《老人与海》的译本细读,具体阐述张爱玲作为译者,如何在创作主题、情感倾向、语言风格等三方面与作者海明威进行对话,并评价对话效果。
【作者单位】: 广州商学院;
【关键词】张爱玲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翻译主体 对话
【基金】:2015年广州市社科课题“张爱玲翻译艺术研究”(课题编号:15G72)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翻译主体间的对话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但是,随着“翻译”定义范围的扩大、翻译研究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翻译牵涉到多个主体。翻译界的研究者也赞成将译者、读者、作者都看成翻译主体,因为作者主体“提供原本,原本是翻译的基础”,读者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江松;;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理论借用与存疑——以哈贝马斯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4期

2 贾晓燕;杨林;阮红梅;;翻译主体间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3 温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翻译主体[J];作家;2011年04期

4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吴书芳;;民族情结:我国近代外国文学译介文化选择的另一种解读[J];中国出版;2013年13期

6 江昊杰;;从程朱理学看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林纾译《黑奴吁天录》翻译现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万江松;;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体验——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双重品质[J];当代文坛;2012年01期

8 常星宇;王忠智;;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理论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以林纾译作《黑人吁天录》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陈勋;胡玲;;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间性分析——兼评《绝句》的两个英译本[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2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章石;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2 陈慰;共谋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飞;接受美学下中国古典小说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4 李莉;主体间性视角下《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从张爱玲的《老人与海》译本探讨翻译主体间的对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34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7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