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本体性:文学研究的真正基础
本文关键词:伦理本体性:文学研究的真正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学的伦理问题,不是研究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应该是文学的本体论问题。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其核心问题是文学体式,它敞开为形式和本体两个维度:文学形式的内在规范是文体模型,其外在形式乃语言、形象、结构、技艺、意象、象征、隐喻等;文学本体的内在构形是文学心灵范式,其敞开形态是真善美。在文学本体世界里,美乃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其本体,善是本体的本体,它构成文学的真正基石。无论从文学的先验构架论,还是对作家之文学创作论,只有善才可使真成为可能,也只有善才可使美获得内在生命魅力。缺乏善,文学可能有虚假的真和修饰的美,却不可能有真实的真和纯正的美。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伦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 文学伦理 伦理本体性 文学体式 文学心灵范式 文体模型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真善美统一,既构成文学的本体世界,又成为评价文学的最高标准。在真善美三者中,善是其本体之本体。善之于文学的本体性构成,最早受到先秦孔子和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特别关注。但自鲍姆嘉通将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将其规定为“感性审美的科学”以来,善被淡出了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金;康德哲学的“划界”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盖世梅;诉讼证据概念的语义学浅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贾海菊;理性与理想之间——冯友兰哲学精神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娜;;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杨蕾;;构建、消解、解蔽——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7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本益;哲学认识论决定文学创作论——西方近代哲学与文论的关系概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欧清池;方修的文学创作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1期
3 夏子;沅有芷兮澧有兰——当代常德地方文学创作论略[J];文艺争鸣;2004年05期
4 张利群;;文学活动论观念的价值取向构建[J];理论与创作;2010年06期
5 包忠文;略谈文学的特征和规律[J];湖州师专学报;1986年01期
6 朱向前;;“灰”与“绿”——关于《文学创作论》的自我对话[J];文学评论;1988年02期
7 黎启全;;简析李贽的文学创作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8 陈少松;评梁启超的文学创作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王国健;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10 王余;建国17年文学创作论纲[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龙;怎样的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才更加成熟[N];中国艺术报;2012年
2 闵凌欣;冰心文学馆启动“海峡作家文库”[N];福建日报;2010年
3 ;努力工作 繁荣创作 迎接第八次全国作代会[N];文艺报;2011年
4 孙绍振;中年世界的精神光谱[N];文艺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山;“让彝族文学葆有持续的生命力和穿透力”[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符懋濂;唐代明道文学观与正统历史观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颖;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国荣;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D];南京大学;1998年
6 郭平安;李梦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权雅宁;中国文论的知识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宁;文学神性的消隐[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华;网络文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贵环;三曹文学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4年
4 刘英霞;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区域化文学”现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维;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聪;从福柯的话语、权力观看其文学指向[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李秀;带着温暖和快乐的故事上路[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慧霞;论“五四”女性文学的小说创作[D];西北大学;2007年
9 张娜;从福柯对主体性的批判看其文学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敏君;罗黑芷文学创作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伦理本体性:文学研究的真正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4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