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后殖民视域下《呼兰河传》英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14:12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视域下《呼兰河传》英译本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后殖民翻译研究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后殖民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翻译的一系列研究范式。后殖民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为“权力差异”和“杂合”。“权力差异”指的是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杂合”则是语言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就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语言学角度的新的研究范式。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所翻译的《呼兰河传》就颇具后殖民主义的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呼兰河传》英译本来探讨后殖民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本文分为三章,第三章为论文的主题部分。第一章对已有的《呼兰河传》和《呼兰河传》英译本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介绍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主要概念。第三章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权力差异和杂合两个视角对《呼兰河传》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重点放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语言层面上涉及到词汇、句法和语篇三方面,文化层面上则涉及宗教、民俗、度量衡、谚语和亲属称谓等。通过对以上不同层面的分析展示《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所体现的后殖民主义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葛浩文采取了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无论是在语言还是文化层面均如此。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社会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呼兰河传》的写作手法兼融了散文和诗的风格,葛浩文被萧红的独特的创作手法所吸引,决定把它译成英文。为更好的传达萧红独特的创作特点和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葛浩文的译文呈现异化倾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英语读者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使他们更乐意接受通顺的译文,为迎合英语读者,葛浩文对译文做了一定的调整和改写,使译文呈归化倾向。总体看来,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并非僵持对立的,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换言之,《呼兰河传》的英译文是适度杂合的。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他者”文化。这对于彰显弱势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消除文化霸权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消除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弘扬中国优良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关键词】:《呼兰河传》英译本 后殖民翻译研究 权力差异 杂合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9
  • Introduction9-12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2-18
  • 1.1 Previous Studies on Hulanhe Zhuan12-15
  • 1.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lanhe Zhuan15-18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18-28
  • 2.1 Overview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19-21
  • 2.2 Power Differentials in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21-25
  • 2.3 Hybridity in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25-28
  • Chapter 3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ulanhe 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28-58
  • 3.1 Xiao Hong and Her Hulanhe Zhuan28
  • 3.2 Howard Goldblatt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28-30
  • 3.3 Power Differentials Manifested in Tales of Hulan River30-41
  • 3.4 Hybridity Manifested in Tales of Hulan River41-54
  • 3.5 Comments on Goldblatt’s Tales of Hulan River54-58
  • Conclusion58-60
  • Bibliography60-66
  • Appendix66-67
  • Acknowledgements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红;走近《呼兰河传》[J];呼兰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施久铭;疲惫的终点《呼兰河传》叙述中的时间悲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3 危艳萍;;辗转的“荒凉”:《呼兰河传》的回旋式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赖彦怡;肖向明;;民俗·启蒙·审美——重读《呼兰河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李鑫伟;;蕴涵于《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6 黄德烈;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王义祥;论《呼兰河传》的乡土特色[J];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8 童金宽;;走出课外练笔的泥潭——阅读《呼兰河传》获得的启示[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年01期

9 顾e,

本文编号:446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46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2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