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石评梅作品中比喻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4-08-12 21:22

  比喻是修辞格研究的重点。比喻的巧妙运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进而传达作者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作者都是基于一定写作情感进行创作的,无论运用何种写作手法或技巧,归根到底都是要服务于文章中心思想。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思想的对象同另一种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的人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对象的,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由此可见,比喻是作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或者说是为说明思想对象,有意地去回忆那些与思想对象的某一特征有联系的其它事物,这些联想后来又服务于对本体更加形象生动的说明。同时,这种联想又受到诸多主观因素,如作者的性格、思想、情趣、经历等的制约。因此,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比喻的运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影响着比喻的运用,而比喻的运用又对作者情感表达产生重要作用。

  石评梅一生大概发表散文六十余篇,诗歌六十余篇,小说近二十篇,另外还有一些书信、游记、评论、日记。其结集出版的作品主要有《涛语》《偶然草》《石评梅作品集》《石评梅选集》,2012年,新世界出版社又出版了《石评梅大全集》。自《石评梅作品集》出版之后,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对石评梅的研究涌现出不少,其中有对其人的研究,例如,庐隐的《石评梅略传》、陈家珍的《我的同窗石评梅》等;也有对其文的研究,包括对其悲剧内涵的挖掘、妇女题材的探讨、艺术特色的归纳以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等方面,但是对其比喻运用的相关研究鲜见。

  佘树森这样说:“石评梅散文的文体美,还要归功于积极地修辞”,“石评梅还积极重视修辞手段的调动。尤其喜欢使用比喻和排比,她很善于凭着自己优秀的艺术感觉,将深微复杂的感情化作美丽、空灵的具象”“石评梅是善于运用比喻的,她运用比喻的不同方式与技巧,使比喻不仅流畅自然,又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所以,研究石评梅应该重视其作品中对比喻的运用。

  一、巧妙地选择喻体的意象。使比喻能为情感营造氛围、烘托意境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作者使用比喻,拥有选择多种喻体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作者选择的喻体的意象,就可以理解作者对本体的独到认识,从而走进其内心世界。

  修辞意象在文学表现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象以情为先;二是形成超强的可视性;三是凸现作品风格,彰显作者个性。 从喻体的意象中我们能看到作者风格,窥视出作者的情感基调。石评梅的作品,始终把承受苦难与追求理想相融合,显现出伤感的基调。她文章中所运用的比喻也具有着悲情色彩,“碎锦”“怒涛”“飘忽的雁儿”等意象在她的文章中汇聚,流露出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荒芜。同时她又是坚强的,她的比喻含着坚贞的特色,有对现实的激愤,有对生命的呐喊,这点不能被忽视。

  喻体意象的选择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可分为两种:一是正面烘托,即作者所用的意象与思想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反向烘托,即作者选用的意象与思想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自己的极度悲喜。例如:

  “到如今我没有什么话可说,宇宙中没有留恋的痕迹,我的祈求都像惊鸿的疾掠,浮云的转逝。”(石评梅《天辛》)

  “惊鸿”表达出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稍纵即逝,“浮云”,预示着命运变幻不定。把自己的祈求比作“惊鸿的疾掠”“浮云的转逝”,彰显了命途的无常以及深深的疲惫之感。这两个比喻既直接又简洁,对作者情感的表达却十分有效。

  生命沉浮,命途飘零,心酸之感油然而生,这种对于生命的描述,意蕴无穷。

  反向衬托,在石评梅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她常选择一些美好的意象,来塑造迷人的意境,经仔细体会,却笼罩着凄凉。当美好的意象成为一种掩饰,作者的那种悲苦之下的无奈与伤怀则更加沉重,表达效果更胜一筹。例如:

  “那傍晚的云霞,飘坠在楼下,青黄相间,迎风摇曳的梧桐树上—— 很美丽的闪烁,犹如一阵淡红蔷薇花片的微雨,偏染了深秋梧叶。”(石评梅《心之波》)把傍晚的云霞比成“淡红蔷薇花片的微雨”,美不胜收,但这平静美丽的意象,却不显作者惬意悠扬的心情,读者在心里为其悲伤之情而忧。作者选择美好的意象,是试图看到生活之美,但是生活中又有隐隐的痛楚。用美好的意象来抒写一段悲情,其表现力是强烈的,比直接表达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二、比喻旬的连用.能为情感表达造势。大大增强表现力度比喻句连用的效果与排比相似,都能增强文章情感的表现力度。石评梅连用比喻的手法可分成两种:其一,比喻连用,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其二,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比喻产生对比,利用反差增加感情强烈度。例如:

  “那夜是悱恻哀怨的一首诗,那夜是幽静孤凄的一幅画,是写不出的诗,是画不出的画;只有心可以印着她,念着她。”(石评梅《漱玉》)这个句子先把夜比作“一首诗”,又比作“一幅画”,进而是“写不完的诗 ‘画不出的画”,层层递进,不断加强情感表达的力度。夜是悠然的,是缠绵悱恻的,如“诗”,如“画”,那么这诗句吟唱出来是不是更加哀伤呢?这画卷描绘出来是不是更加凄然呢?这个夜到底有多伤,她的心里黯然流着多少泪,谁又能猜到呢?这种无法揣测的情感早已深入人心了。再如:

  “我的心情矛盾极了,有时平静的像古佛傍打坐的老僧,有时奔腾涌动如驰骋沙场的战马,有时是一道流泉,有时是一池冰湖;所以我有时虽然在深山也会感到一种类似城市的嚣杂,在城市又如在深山一般寂寞呢。我总觉得人间物质的环境,同我幻想的精神世界,是两道深固的堑垒。”(石评梅《寄山中的玉薇》)为了表述自己的心情的极度矛盾,作者用四个“有时”

  连接四个比喻句来突显内心的时而平静,时而翻腾。“古佛傍打坐的老僧”与“驰骋沙场的战马”形成对比,“流泉”与“冰湖”形成反差,平静、涌动、从容、冷漠,这些复杂的情感相互交织,矛盾的情感不觉跃然纸上。

  三、注重细节刻画。能使比喻动情动人,情感表达有形有色石评梅是一个极有文采的女作家,其作品文辞绚丽、委婉,感情抒发激情奔放、淋漓尽致。她笔下的比喻句细致精密,使情感具体生动,更加真实感人。例如:“我爱梦,我喜欢梦,她是浓雾里阑珊的花枝,她是雪花轻笼了苹果脸的少女,她如沧海飞溅的浪花,她如归鸿云天里一闪的翅影。因为她既不可捉摸,又不容凝视,那轻渺渺游丝般梦痕,比一切都使人醺醉而迷惘。”(石评梅《醒后的惆怅》)美丽的梦令人向往。“花枝”“少女”“浪花”“翅影”,本无奇特之处,但是加上定语后的“浓雾里阑珊的花枝”“雪花轻笼了苹果脸的少女”“ 沧海飞溅的浪花”“归鸿云天里一闪的翅影”,就变得精妙了。着眼细处,对梦进行完美诠释,凸显梦的朦胧、纯洁、惊艳、不可捉摸的特点。四个比喻优美雅静,使梦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迷人,倏尔那么一转,真情就出来了。梦是变幻莫测的,梦是迷惘的,梦是终会消逝的,这样的失望就难免要让人叹惋了。

  四、比喻句韵律和谐,既能使文章富有音乐的美感。又能使情感表达自然流畅语音本身具有美学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节奏的匀称感和音韵的和谐感。奏美感的另一种体现就是押韵现象,所谓“押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用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押韵可以使韵文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节奏,从而达到一种美感。

  石评梅把韵律与比喻相结合,写出与众不同的比喻句,能够使情感表达流畅自如,真实自然,增强情感感染力。

  例如:

  “如梦,如梦,回忆旧景一瞥空,生命消逝如一去不返的归鸿。”(石评梅《秋的礼赠》)“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石评梅《墓畔哀歌》)第一句把生命比作“归鸿”,生命虚空,消逝不返,充满感伤的情调。结尾的“鸿”字与“梦 ‘空”韵母相近,音韵有致,形成节奏上的美感,加深了情感的表达。生命如一场梦,醒来便是空荡。第二句把眼泪比作“珍珠”,把相思比作“红豆”,两个比喻句连用,第一句结尾的“巾”字与第二句结尾的“心”字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有助于读者深刻体味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这样在比喻发挥其本身的功能外,又能增强文章的音乐美,真切的情意缓缓地流露,涤荡着读者的灵魂,达到表现真情的极致。

 



本文编号:4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