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哀幽玄”论与《文心雕龙》
发布时间:2017-06-30 03:49
本文关键词:日本“物哀幽玄”论与《文心雕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文论界是以西方文论为主流的,而独具特色的东方文论却一直被边缘化,其中以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古典文论最具代表性。中日古典文论有着很强的亲缘性,中国古典文论以道德为宗旨,日本古典文论以人情为旨归。《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代表,弥纶群言、体大虑周,总结前人之精髓,开启后世之风气,是中国文论史上一部“百科全书”;日本的“物哀幽玄”论,依托日本传统的物语、和歌等文学样式,观静美之物,发幽玄之哀,属于日本古典文论的核心,是最具“和风”的文论范畴。本篇论文以日本的“物哀幽玄”论为线索,分别将“物哀”论和“幽玄”论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探寻二者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并分析其背后的独特民族性。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日本文论和中国文论的大致情况与研究背景。首先是对“文论”的范畴进行前提性的说明,然后是分别介绍日本古典文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心雕龙》的基本情况。最后是分别介绍日本古典文论研究与《文心雕龙》研究在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状况,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日本“物哀”论与《文心雕龙》的比较。首先从日本的“物哀”范畴入手,论述“物哀”范畴的形成过程,之后再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物哀”论的理论内涵。在这里,主要以本居宣长和大西克礼的相关著作为基本元典,再经过笔者的整理与分析,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物哀”论体系。之后,以日本的“物哀”论为参照,分析《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理论,笔者选取了刘勰的“物色”论。之后是“物哀”论与“物色”论的比较研究,分别从二者的具体内容、生成背景与产生影响三个层面展开比较。第三章为日本“幽玄”论与《文心雕龙》的比较。首先考察“幽玄”一词在中日典籍中的文字学含义,接着详细分析“幽玄”范畴在日本歌论中的发展,然后是对“幽玄”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构建完整的“幽玄”论。这里依据的基本文论元典是《日本古典文论选译》与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的著作。之后是以日本的“幽玄”论为参照,分析《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理论,笔者选取的是“情采”论、“神思”论和“隐秀”论。最后分别从“幽玄”之“美”、“虚”、“深”的层次与《文心雕龙》展开比较。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统和全文,对日本文论与中国文论进行总体性的比照,从而考察二者的民族特性。
【关键词】:东方文论 “物哀论” “幽玄论” 《文心雕龙》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第一节 关于选题12-16
- 一、日本文论——“物哀幽玄”12-14
- 二、中国文论——《文心雕龙》14-16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6-19
- 一、古典的兴衰16-18
- 二、“龙学”的热潮18-19
- 第二章 “物哀”论与《文心雕龙》19-31
- 第一节 日本古典的“物哀”论19-22
- 一、“物哀”范畴的形成19-20
- 二、“物哀”论的形成20-22
-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22-26
- 一、“物色”论的核心22-24
- 二、“物色”论的补充24-26
- 第三节 “物哀”论与“物色”论之比较26-31
- 一、内容之比较26-27
- 二、背景之比较27-29
- 三、影响之比较29-31
- 第三章 “幽玄”论与《文心雕龙》31-50
- 第一节 日本古典的“幽玄”论31-37
- 一、中日典籍中“幽玄”的用例31-33
- 二、和歌论中“幽玄”的发展33-35
- (一) 平安时代(794-1185)33-34
- (二) 镰仓时代(1185-1333)34-35
- 三、连歌论中“幽玄”的发展35-36
- 四、“幽玄”论的内涵36-37
-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幽玄”论37-42
- 一、《文心雕龙》之“情采”37-39
- 二、《文心雕龙》之“神思”39-40
- 三、《文心雕龙》之“隐秀”40-42
- 第三节 日本“幽玄论”与《文心雕龙》之比较42-50
- 一、“幽玄”之“美”与《文心雕龙》42-45
- (一) 整体“美”与“情采”43-44
- (二) 主体“美”与“神思”44-45
- (三) 客体“美”与“隐秀”45
- 二、“幽玄”之“虚”、“深”与《文心雕龙》45-50
- (一) “幽玄”之“虚”与《文心雕龙》46-47
- (二) “幽玄”之“深”与《文心雕龙》47-50
-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宿久高;浅析“幽玄”[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04期
2 周建萍;“幽玄”范畴的审美阐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纳莎;;试论幽玄美从“妖艳”到“枯淡”的转变[J];思想战线;2009年S2期
4 陆婧;;“韵味”与“幽玄”之美[J];新余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李大朋;浅析“幽玄”美[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6 李雁南;动荡年代的幽玄之美[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付自文;;正彻的幽玄论[J];长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张全辉;;超脱于乱世的缥缈幽寂之美——日本中世和歌的“幽玄”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9 周阅;懒散背后的暧昧与幽玄[J];理论与创作;1999年05期
10 杨柳;;“幽玄”之“禅”解[J];青年文学家;201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景谦;日本“物哀幽玄”论与《文心雕龙》[D];山东大学;2016年
2 张虹s
本文编号:500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0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