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红楼梦》熟语的译者主体性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5 13:07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红楼梦》熟语的译者主体性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红楼梦 接受美学 译者主体性 熟语英译 杨宪益 大卫·霍克斯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要忠实于作者,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抑制其主体性,寻找原作者的真实意图,探究原文本的客观意义,以达到在译文中隐形的目的。总而言之,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的是原文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这样导致的后果是翻译研究仅局限于语言层次的对等研究,进而忽略了译者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介入。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渐被认知。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特征,译者的地位也随之从忠实的“仆人”被提升到有创造性的“主人”。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其核心地位也得到确立。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本文拟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汉语熟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夫冈·伊瑟尔。虽然二人的研究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是都认同和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这是翻译研究理论中的重大突破与发展。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文本是由很多的空白和不确定点组成的召唤结构,这就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可能性,而各类读者的多样解读也为作品文学生命的延长提供了机会,这就是接受理论对译者作为读者的启发。同时,基于接受美学,、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倾向,照顾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审美距离恰到好处,从而实现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视野融合,这就是接受美学对译者作为译文创作者的启发。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其文学地位无法超越,而其间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不断传承的。《红楼梦》的伟大之处除了其庞大的故事结构,鲜明的人物个性,还有恰如其分、炉火纯青的语言运用。诗、词、歌、赋、灯谜、酒令、对联等无不彰显作者深厚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多彩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世态民情。而熟语是小说中最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之一,它是历史的积淀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文化特征。本文所研究的熟语英译应该说是整个《红楼梦》翻译的难点之一,因为它涉及到中西方在价值观、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别。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以期对本文所述论题有个清晰认识。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接受美学的发展情况并重点说明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以对接受美学有个结构性的理解。第二部分总结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状况,包括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自“文化转向”后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第三部分则是关于汉语熟语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英译中的难点。 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阐述接受美学和译者主体性分别如何影响文学翻译,以及接受美学下的译者主体性在译者的理解过程和再创造过程中如何影响文学翻译。 第四章简单介绍中文版《红楼梦》,两个主要译者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和大卫·霍克斯、约翰·闵福德的两个英文译本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是本文的中心部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文本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英译本中的表现,并剖析其原因。首先第一部分总结《红楼梦》中熟语的运用以及两译本中主要的翻译方法。第二部分对比分析杨和霍的翻译策略。第三部分从文化角度对比分析杨和霍在熟语翻译上的不同。最后研究分析导致杨和霍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 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总结经研究分析之后得出怎样的结论,对今后的翻译研究有什么启发,以及本研究的优缺点。
【关键词】:红楼梦 接受美学 译者主体性 熟语英译 杨宪益 大卫·霍克斯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2-5
- 摘要5-9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9-14
- 1.1 Research Significance9-10
- 1.2 Research Purposes10-11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1-12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4-34
- 2.1 Aesthetics of Reception14-21
- 2.1.1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14-17
- 2.1.2 Main Concept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17-21
- 2.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1-25
- 2.2.1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1-22
- 2.2.2 Recogni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ince "Cultural Turn"22-24
- 2.2.3 Research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24-25
- 2.3 A Brief Study of Chinese Idioms25-34
- 2.3.1 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dioms26-29
- 2.3.2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Idioms29-32
- 2.3.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Idioms32-34
-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34-39
- 3.1 Implication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o Literary Translation34-36
- 3.1.1 Enlighten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34-35
- 3.1.2 Implic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o Literary Translation35-36
- 3.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Process in Ligh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36-39
- 3.2.1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36-37
- 3.2.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37-39
- Chapter Ⅳ Hong Lou Meng and Its Two English Versions39-47
- 4.1 An Introduction to Hong Lou Meng39-40
- 4.2 Yang Hsian-yi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40-43
- 4.2.1 Yang Hsian-yi's Translation Ideas40-42
- 4.2.2 A Dream of Red Mansions42-43
- 4.3 David Hawkes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43-47
- 4.3.1 David Hawkes' Translation Ideas44
- 4.3.2 The Story of the Stone44-47
- Chapter Ⅴ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the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47-72
- 5.1 Idioms in Hong Lou Meng47-53
- 5.1.1 The Use of Idioms by Cao Xueqin47-48
- 5.1.2 Popular Idioms Translating Methods by the Two Translators48-53
- 5.2 A Contrast Between Yang and Hawks'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ranslating Strategy53-59
- 5.2.1 Yang:Coping Translation53-56
- 5.2.2 Hawkes:Writing Translation56-59
- 5.3 A Contrast Between Yang's and Hawkes' 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Terms of Cultural Aspect59-67
- 5.3.1 Social Culture59-60
- 5.3.2 Material Culture60-62
- 5.3.3 Ecological Culture62-63
- 5.3.4 Religious Culture63-64
- 5.3.5 Linguistic Culture64-67
- 5.4 Reasons for Yang and Hawks'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67-72
- 5.4.1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urposes68-69
- 5.4.2 Translators'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69-70
- 5.4.3 Translators' Reader Awareness70-71
- 5.4.4 Translators' Creativity71-72
- Chapter Ⅵ Conclusion72-76
- 6.1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73-74
-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74
-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74-76
- REFERENCES76-79
- ACKNOWLEDGEMENTS79-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政权,刘艾云;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J];外语研究;1991年03期
3 周中明;;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谈《红楼梦》中对俗语的运用[J];红楼梦学刊;1980年01期
4 黄勤;;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译者主体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乔国强;;翻译与接受[J];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Z1期
6 Eugene A.Nida;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02期
7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阴沉沉的天》(美国黑人短篇小说选)译后杂感[J];中国翻译;1989年06期
9 穆雷;;从接受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中国翻译;1990年04期
10 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年04期
,本文编号:522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2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