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5:25

  本文关键词: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友工 抒情传统 抒情美典 中国古典诗学


【摘要】:海外学者高友工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语境,在借鉴、改造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吸收康德美学、胡塞尔现象学、弗莱人类学、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等西方理论,并以儒家心性论为传统文化旨归,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抒情传统”理论体系。第一章主要介绍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的理论架构,指出高友工在分析哲学背景下,以“现实之知”和“经验之知”的区分入手,肯定了“经验之知”在知识论中的合法性,从而确立了借“象征语言”进行艺术欣赏的可能,奠定了其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高友工在确定以美感经验为审美活动核心对象的前提下,借语言学架构为传统诗学关于“心境”、“经验”的含混叙述提供了明晰的理论表述,并将传统批评对直觉的重视和新批评对形式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作为纯粹美感活动的“抒情式批评”理论,显示了其“抒情传统”论的古典诗学立场与人文主义理想。第二章着重梳理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的历时态“抒情美典”建构,勾勒了高友工前期以美感经验为对象、以“内化”和“象意”为基点,挖掘先秦乐论、六朝文论、唐朝诗书美典和宋元画论中关于美典的论述,以及后期以戏曲美典和“叙述传统中的抒情境界”加以补正的理论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高友工“抒情美典”的理论架构和历史叙述均带有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色彩;同时在其美典理论下,古典艺术创作无不以抒情为旨归,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单调景象,显示了“抒情传统”论的本质主义倾向。第三章从“抒情传统”论下的创作论和鉴赏论出发,论述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的中国古典诗学渊源及其创造。创作层面,通过创作起源(“抒情言志”:经验化了的“诗言志”)、创作核心(“象意”理论:形式结构下的“立象以尽意”)和创作目的(“抒情境界”:尽善尽美的“象外之象”)三方面探求高友工在经验论和现代新儒家影响下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改造,并认为其以经验之“情”统摄传统之“志”,抹杀了情、志、意、识的区别,也使抒情理论某种程度上泛化为一大而无用的理论“虚构”;鉴赏层面,通过将高友工的“再经验”理论、“抒情式批评”理论与传统批评理论对照,指出其“抒情式批评”实为在“抒情传统”论下、结合了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新批评分析方法、带有文化决定论色彩和阐释循环陷阱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高友工 抒情传统 抒情美典 中国古典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5
  • 一、选题缘由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4
  • 三、论文构思14-15
  • 第一章 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的研究理念15-25
  • 第一节 对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选择性吸收15-21
  • 一、“现实之知”与“经验之知”的区分16-17
  • 二、“分析语言”与“象征语言”的区分17-18
  • 三、“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区分18-20
  • 四、理想的批评——作为纯粹美感活动的“抒情式批评”20-21
  • 第二节 对美感经验理论的改造21-25
  • 一、对经验结构的认识21-22
  • 二、对美感经验的分析22-25
  • 1. 关于美感经验的构成22-23
  • 2. 关于美感经验的活动过程23
  • 3. 关于美感经验的类型23-25
  • 第二章 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的美典建构25-38
  • 第一节 以“内化”和“象意”为基础的艺术典式26-35
  • 一、萌芽期:“美感经验三层次”下的先秦乐论26-28
  • 二、奠基期:“内化”与“象意”阐说下的《文心雕龙》28-29
  • 三、实践期:“意境”与“气势”——律诗美典和书法美典29-31
  • 四、综合期:“意境”与“气势”合一的绘画美典31-33
  • 五、增补:戏曲美典及叙述中的“抒情境界”33-35
  • 第二节 批评史观及其评价:二元对立色彩与本质主义倾向35-38
  • 第三章 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的中国古典诗学渊源及其创新38-54
  • 第一节 创作论中的中国古典诗学渊源及其创新38-45
  • 一、“抒情言志”:经验化了的“诗言志”39-41
  • 二、“象意”理论:形式结构下的“立象以尽意”41-43
  • 三、“抒情境界”:尽善尽美的“象外之象”43-45
  • 第二节 鉴赏论中的中国古典诗学渊源及其创新45-54
  • 一、“再经验”:经验论下的“观文者披文以入情”45-47
  • 二、“抒情式批评”:直觉与分析统一的风格批评(上)47-50
  • 三、“抒情式批评”:直觉与分析统一的风格批评(下)50-52
  • 四、洞见与盲视:复归及其创造52-54
  • 结语54-57
  • 参考文献57-6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顺庆;王庆;;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J];文史哲;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翔;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3年

2 沈一帆;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建构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3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63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