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诗歌翻译的文化取向及翻译策略——以《老舟子行》为例
本文关键词:朱湘诗歌翻译的文化取向及翻译策略——以《老舟子行》为例
【摘要】:朱湘在外国诗歌翻译中通过灵活运用"亦归亦异"的翻译策略,完美兼顾了中西诗歌文化的特质。他的《老舟子行》译本就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特色。一方面,为了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他以异化为主,大胆将西诗中丰富的形式特征,如音韵、格律、节奏、诗行等,移植到译文中,使其译诗充满音乐美和形式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递方面,遵循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归化策略,对原诗意象往往进行创作性改写,让译文接近读者,展现了其传承和弘扬我国古典文学精神的立场。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朱湘译诗 《老舟子行》 异化 归化
【基金】:教育部英语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TS1215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561)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5D122)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朱湘(1904-1933)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翻译家。他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但他对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做出的贡献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为了“复兴中国诗学”而大量翻译外国诗歌,所付出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朱湘先后发表译诗120余首,出版两部译诗集《路曼尼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念生;;忆诗人朱湘[J];新文学史料;1982年03期
2 赵景深;;朱湘传略[J];新文学史料;1982年03期
3 夏明钊;;朱湘叙论[J];绥化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4 徐可;朱湘的洒脱与不洒脱[J];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06期
5 杨泉良;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试论朱湘的诗[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03期
6 王小彦;朱湘在清华前后[J];新文学史料;1998年02期
7 郭传梅;废园中的死亡之旅——论朱湘的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陆汉军;论朱湘的诗作[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张邦卫;“平静的诗”与“焦燥的人”——从创作主体结构的视角来探讨朱湘“诗”与“人”的悖逆及超越[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张邦卫;论朱湘的文化身份——纪念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J];怀化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方族文;关于朱湘研究中的几个疑点问题[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赵剑波 杜琳;朱湘桂:名牌企业应有更高更远的生存目标[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宫立;诗人朱湘佚简一封[N];中华读书报;2013年
4 陈文传;太湖举行纪念朱湘诞辰百年座谈会[N];安徽经济报;2004年
5 王振奋;朱湘传略[N];安徽经济报;2004年
6 刘敏慧;朱湘与开明书店的一段往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郑杨;没有了爱情,灵魂将无处安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士心 庆忠;发包方以包代管 承包方惟利是图[N];检察日报;2002年
9 士心 庆忠;无证开采再酿人间惨剧[N];工人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树楠;“纯粹的诗人”——朱湘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晋苗;论朱湘的诗及其诗学理论[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3 胡爱军;朱湘对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探索[D];上海大学;2013年
4 晏昱;诗的救赎与救赎的诗[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苏玉明;“泰岳松间的白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田娟;美与死之歌[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鲁兴;绝望与救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狄文忠;朱湘诗歌的审美世界[D];延边大学;2009年
9 任培璞;朱湘诗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章琴;超越与救赎[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7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6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