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5:08

  本文关键词: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叶维廉 整体性 权力架构 整体世界 诗与诗学


【摘要】:美籍华人叶维廉在文艺创作与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而“整体性”思想是贯穿他生命过程与治学之途的重要思想。目前,学术界在叶维廉分领域研究方面的成果已相当丰厚,但从整体上把握叶维廉思想的论著或论述还非常缺乏。我们将对叶维廉的“整体性”思想进行了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以更好地了解他的著述的整体风貌和基本倾向。本文分五个部分。引论部分综述本课题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大致思路。第一章阐述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的形成。叶维廉深刻剖析了西方“整体性”概念的缺陷与根源,并在多种文化模子的互照互省中,提出借鉴东方文明尤其是道家文化来不断修正、补充西方文明自笛卡尔以降的唯理主义,走向更开放的“整体性”,解除权力与观念对人的自然体的框限,还原世界无为而为的原真状态。第二章阐释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的具体内涵。在叶维廉的思域中,“整体性”并不是一个圈定范围、类分天机的概念,而是不受框限的、未完成的、开放的范畴。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层面:文本整体性、生命整体性、世界整体性。文本整体性探讨文本间的关系,关联起不断生变的文本系统、文化系统。生命整体性关注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本然的模样。世界整体性则是“整体性”走向的最终轨道,万事万物自然、自足、自发地律动。第三章分析“整体性”思想影响下叶维廉的诗歌创作。在主题倾向上,“整体性”思想贯穿着他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再现大自然微妙丰富之美,还是呈现工业社会、城市文明与自然界、乡村、古老社群的紧张对峙,抑或是挖掘潜藏在人类意识深处的宝藏,都以“整体性”为最终主题倾向。在艺术形式上,他也不断地尝试运用矛盾语法、音乐结构、图像效果等独特的诗语策略来呈现自然自发的整体生命与整体世界。第四章分析“整体性”思想影响下叶维廉的文艺研究。叶维廉的“整体性”思想深深渗透在他的诗学研究中。这主要指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整体性”与“并时整体性”。他主张在文艺研究中,树立一种全面把握历史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的整体意识,在全面把握一切美学、非美学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挑选,保证整体性不受侵蚀。“并时整体性”要求在文学批评中回到现象本身,尤其是要将被忽略、被排斥的感知面或文学秩序重新纳入研究范围,注重全面感知过程的呈现及不同诗学之间的互照互识。结语部分探讨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的意义与局限。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心灵危机不断侵蚀着现代人的生活情境中,我们该如何审视并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活动与生活?在诗歌没落的时代该如何挽救、还原、重塑诗歌精神与真质?如何为现有学术打开更开放的格局?等等问题都可从叶维廉“整体性”思想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而同时,叶氏“整体性”思想有其局限性,我们切不可将“整体性”思想当作某种固化的文学批评方法,而应从“整体性”需要不断丰富、不断调整的原则出发,对其永远保持敏锐的质疑与反思。
【关键词】:叶维廉 整体性 权力架构 整体世界 诗与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论10-13
  • 第一章 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的形成13-21
  • 第一节 西方传统“整体性”概念的困境与根源13-17
  • 第二节 东方经验:“以物观物”观感方式下的“整体性”建构17-21
  • 第二章 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的具体内涵21-30
  • 第一节 文本整体性21-24
  • 第二节 生命整体性24-26
  • 第三节 世界整体性26-30
  • 第三章 叶维廉“整体性”思想下的诗歌创作30-41
  • 第一节 主题倾向:恢复活泼泼的整体世界30-33
  • 第二节 诗语策略:引向无限的审美空间33-41
  • 第四章 叶维廉“整体性”思想下的文学研究41-50
  • 第一节 文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历史整体性”41-46
  • 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另一项基本原则:“并时整体性”46-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放逐、愁渡、游走——叶维廉的心灵旅程和学术之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洛夫;;泛论叶维廉的诗散文[J];华文文学;2012年02期

3 陈慧桦;叶维廉第一本英文诗集出版[J];华文文学;1994年02期

4 许祖华;从现代到古代——叶维廉及其诗歌创作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柯庆明;叶维廉诗掠影[J];诗探索;2003年Z1期

6 罗森堡,蒋洪新;庞德、叶维廉和在美国的中国诗[J];诗探索;2003年Z1期

7 闫月珍;;叶维廉对道家美学抒情性的探寻[J];学术研究;2008年05期

8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J];诗探索;2010年03期

9 石了英;;叶维廉“纯粹经验”美学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吴晟;;叶维廉《古镇湖口》解读[J];写作;199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岸;;从深沉回归率真——序叶维廉诗选[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卢秋红;;寻找与安顿——叶维廉诗中的“永绝家园”[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古远清;;学者化的诗人,作家化的学者——评叶维廉的诗论[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霍俊明;;流年木马:母语乡愁·城市强权·历史除魅——关于叶维廉《雨的味道》的阅读札记[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北塔;;“蝙蝠依声音飞翔”——谈叶维廉诗歌中的音乐或乐音[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聂国艳;;民族文化的断裂与寻找——从叶维廉《寻找中国》组诗谈现代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翁文娴;;「定向迭景」时期的爆发能量——叶维廉60年代诗学与诗[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亮;;“郁结”:从文化心态到美学形态——读叶维廉《雨的味道》[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剑锋;叶维廉:诗是我人生第一个坐标[N];东方早报;2008年

2 本报实习生 赵菁;感受诗歌的眩目色彩[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元章;乡愁:我在这头 吉大在那头[N];珠海特区报;2011年

4 王士强;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8年

5 徐学;中国的力量[N];福建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国;叶维廉:在隔绝与汇通之间[D];南京大学;2005年

2 陈娜娜;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3 李水波;“错位”与“回归”[D];中南大学;2009年

4 夏云峰;论道家美学对叶维廉文学研究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于伟;论叶维廉的道家美学思想与其诗学理论建构的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罗玲;叶维廉纯诗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曾庆玲;叶维廉“整体性”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谢丽娟;差异与汇通[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丽娜;论叶维廉诗论中的自然观[D];西南大学;2006年

10 赵东;“比较”与“汇通”[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35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35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