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理论比较

发布时间:2017-08-09 15:36

  本文关键词: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理论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阿恩海姆 视知觉理论 视觉文化 范式


【摘要】:视觉文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因素,本文通过对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和视觉文化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梳理出在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转变的过程中美学理论范式转变途径与方式。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以观看行为为比较项,分析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中观看理论的不同。具体讨论了阿恩海姆与视觉文化对观看行为的本质、观看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对观看行为方式的理解的差异。阿恩海姆的观看理论所依据的心理学基础,从视觉的发生选择机制来阐释观看的行为过程,视觉文化则依托社会学理论,从视觉所处的社会情境对观看的行为进行谱系学分析。第二章讨论了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和视觉文化研究对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与视觉文化注重艺术形象的虚拟性相比,阿恩海姆更注重其真实性;在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阿恩海姆重点突出形象中的创造性问题,视觉文化突出拟像中复制性的特点;就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而言,阿恩海姆更为关注其形式之下的内在结构所蕴藏的视知觉动力,而视觉文化则关注艺术形式所产生的外在冲击力。第三章对艺术作品意义的生成进行分析,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意义的生成方式是由于艺术作品内在表现性,而视觉文化研究则是通过文化表征的方式来阐释艺术作品的意义。阿恩海姆关注的是媒介自身与艺术作品意义之间的自然关系,视觉文化研究则更关注媒介在传递艺术作品意义时的意识形态性。最后讨论了两者关于艺术作品意义来源的不同。通过阿恩海姆和视觉文化这三部分的比较和分析勾勒出视觉艺术的审美范式和文化范式之间在研究方式上的差异,试图还原出视觉艺术美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阿恩海姆 视知觉理论 视觉文化 范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观看之道12-26
  • 第一节 对观看的理解12-16
  • 一、观看行为的心理学阐释12-14
  • 二、观看行为的社会学阐释14-16
  • 第二节 观看的方式16-21
  • 一、注视的观看方式17-18
  • 二、浏览的观看方式18-21
  • 第三节 观看行为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21-26
  • 一、视觉思维的心理机制21-23
  • 二、消费与欲望的心理机制23-26
  • 第二章 艺术形象和形式26-41
  • 第一节 艺术形象的来源26-30
  • 一、艺术形象的真实性26-28
  • 二、艺术形象的虚拟性28-30
  •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30-34
  • 一、艺术形象的创造性30-33
  • 二、艺术形象的复制性33-34
  • 第三节 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34-41
  • 一、内在的动力35-37
  • 二、外在的冲击力37-41
  • 第三章 艺术意义的生成41-56
  • 第一节 艺术意义的生成方式41-46
  • 一、表现的生成方式41-44
  • 二、表征的生成方式44-46
  • 第二节 艺术意义的载体46-51
  • 一、阿恩海姆的媒介47-49
  • 二、视觉文化的媒介49-51
  • 第三节 艺术作品意义的来源51-56
  • 一、阿恩海姆理论中的艺术意义来源52-54
  • 二、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意义来源54-56
  • 结语56-61
  • 一、阿恩海姆所代表的审美范式的意义56-57
  • 二、文化研究范式的意义57-58
  • 三、范式转换与融合58-61
  • 参考文献61-6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66-67
  • 致谢67-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姚君喜;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美学意义——兼与阿恩海姆“异质同构”说的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3 马睿;;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视觉文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胡健;;论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美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楠;视觉图像的心理规律初探:从阿恩海姆的“图”到贡布里希的“图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6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46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