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试论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及其西方因素

发布时间:2017-08-12 21:07

  本文关键词:试论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及其西方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余秋雨 《艺术创造工程》 《艺术创造论》 《艺术创造学》 西方因素


【摘要】:长期以来,学者对余秋雨的研究,多注重其历史文化散文,而对他艺术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为缺乏。实际上,艺术理论,也是余秋雨着力甚巨的领域,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戏剧理论,一部分是艺术创造理论。艺术创造理论虽然脱胎于他的戏剧理论,但其自身也有着一个逐渐建构和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他的三部主题相同、版本不同的理论作品——《艺术创造工程》、《艺术创造论》和《艺术创造学》之中。这三部作品前后相继,体现了余秋雨的理论叙述从相对感性到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余秋雨作为中国文学与艺术理论转型时期的研究者,这三部关于艺术创造理论的著作,也体现了西方艺术理论对他的深刻影响。本篇论文对余秋雨的三部艺术创造理论著作(即1987年出版的《艺术创造工程》、2005年出版的《艺术创造论》与2013年出版的《艺术创造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分析了这三部艺术创造学理论著作与作者其他戏剧研究著述的关系,论述了余秋雨的艺术创造理论虽然也涉及部分戏剧理论研究,但主要是对艺术的整体性理论研究。第二章具体论述了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的西方因素,分析了不同时期余秋雨接受西方理论的特点。例如在《艺术创造工程》中,余秋雨认为艺术家的创造体现为主体和客体的两相遇合,主体和客体这一对西方理论概念被一再强调,体现了余秋雨及当时我国主流文艺界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前苏联艺术理论的接受。但在2005年出版的《艺术创造论》一书中,余秋雨甚少强调“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而是直接回归到艺术家与艺术感知对象的遇合,这表明前苏联文艺理论对中国学者的影响逐渐式微。相比之下,西方新批评、解构主义等文艺思潮对余秋雨的影响则有所加深。同时这部书也促成了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最终形成。2013年出版的《艺术创造学》表明,余秋雨的艺术创造理论与2005年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但他在新的序言《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一文中,强调了优秀作品内涵的多义与丰富,强调了他反对单一主题、单一结构、单一思想内容的理论主张。第三章首先分析了余秋雨著作中的西方艺术理论因素在不同时期的递进和深化,剖析了这些西方理论因素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观的应和。接着本文重点从时代背景、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来努力探究余秋雨对国内理论研究的启迪。虽然余秋雨的艺术创造理论著述也存在一些不足,诸如理论性不够强、赏析性过于明显等,但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独特个性,其理论对艺术创作以及对理解他本人的历史文化散文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余秋雨 《艺术创造工程》 《艺术创造论》 《艺术创造学》 西方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1
  • 第一章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构架11-22
  • 第一节 余秋雨艺术理论的双重维度11-15
  • 一、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述11-14
  • 二、艺术创造理论与戏剧理论的分际14-15
  • 第二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内涵15-20
  • 一、艺术的本性:创造者和外界的遇合15-16
  • 二、创造者内在的意识品格16-18
  • 三、对直觉和形式的认识18-20
  • 第三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历史文化场域20-22
  • 第二章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西方因素22-36
  • 第一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的的西方理论综述22-29
  • 第二节 主体与客体29-32
  • 第三节 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32-34
  • 一、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的精神分析理论32-33
  • 二、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误读33-34
  • 第四节 直觉与形式34-36
  • 一、直觉对形式的规定34-35
  • 二、有中心向无中心的转化35-36
  • 第三章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现实启迪36-42
  • 第一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西方因素的递进和深化36-39
  • 一、西方理论因素的递进36-38
  • 二、中西参校印证的特色38-39
  • 第二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对理论研究和创作的意义39-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严冰;;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批评锋面的反思[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王源;浅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热点及其缺失——从“马桥之讼”、“余秋雨批判”等现象谈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刘起林;焦躁而乏力的文化攀登——“余秋雨现象”之我见[J];理论与创作;2001年01期

4 王莉;张延松;;新世纪文学之网络文学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晓隽;失态的季节:历史回忆中的自我反思——对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J];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宁秀丽;文艺探索书系与当代文艺思潮[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开群;“二余之争”:当代知识群体的一次精神问责[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玲;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3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63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