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审美观照方式“流观”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典审美观照方式“流观”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观照 流观 仰俯寓目 三远法 以大观小 灵的境界
【摘要】:“观”在中国文化或哲学理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仰观取象”起源于博大精深的《周易》,这种动态式的观察自然万物的原始易学思维,历经中国人不断的阐释与运用,特别是随着文学艺术实践创作经验的丰富,逐渐演变为一个颇具体系性和典型性的古典艺术审美观照方式——“流观”。“流观”以其“仰观俯察、远近取与”之游目环瞩观,“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之身即寓目观,“生生条理,至动和谐”之节奏生命观,以及“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之回归往返观为主要审美内涵,融贯到不同时代的诗、画、园林等多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其主要表现有诗歌之“周流”意识、“仰俯寓目”之观;绘画之“三远”说、“以大观小”法;造园艺术之“远邻仰俯”借景、会景等。这种观照方式基于中国古代文化中“观”的深厚文化特质,自身又构建起一套日趋成熟的理论,并反过来指导着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创造,推动了中国时空意识和艺术意境的诞生。因此探讨“流观”观照方式产生之缘由、发展、形成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概念、历史因素,有助于理解中国古典艺术创造的内在理路和文脉,同时为中国“观”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方法和方向。
【关键词】:审美观照 流观 仰俯寓目 三远法 以大观小 灵的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对象7-8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8-13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3-14
- 第一章“流观”的审美特征和生成原因14-25
- 第一节“流观”的审美特征14-19
- 一、“流观”的词义内涵14-16
- 二、“流观”的审美特征16-19
- 第二节“流观”产生的原因分析19-25
- 一、社会文化19-20
- 二、哲学渊源20-23
- 三、审美心理23-25
- 第二章 中国艺术的“流观”之美25-62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歌“流观”之美26-38
- 一、“周流观乎上下”:“流观”的文学伸展26-30
- 二、“仰俯”和“寓目”:自然美的发现30-34
- 三、“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抒情结构的巩固34-38
- 第二节 中国古典绘画“流观”之美38-55
- 一、魏晋画论之“应目流观”:形灵统一38-44
- 二、北宋郭熙“三远”、“四时”观山水:意境合成44-50
- 三、北宋沈括“以大观小”:时空绵延50-55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园林“流观”之美55-62
- 一、造园之借景、会景、现景56-58
- 二、诗情画意之眼前有景58-59
- 三、情、理与节奏的融合59-62
- 第三章“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影响、价值和启示62-73
- 第一节“流观”观照方式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影响62-70
- 一、“流观”与艺术灵境62-68
- 二、“流观”与艺术创造68-70
- 第二节“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价值与启示70-73
- 一、“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价值70-71
- 二、“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启示71-73
- 结语73-74
- 参考文献74-78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8-79
- 后记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审美观照论[J];哲学研究;2004年04期
2 赵丽萍;;浅析“审美观照”的美学意蕴[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3 杜东枝;;美的形式与审美观照[J];思想战线;1983年04期
4 陈颖;论审美观照与历史认识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张金燕;;“应目”——审美观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6 魏正书;;文学品格与审美观照[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顾丽霞;试论柏格森与庄子关于直觉式的审美观照理论之异同[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窦文章;;日常审美观照与中国文人精神[J];语文学刊;2005年11期
9 庄锡华;从泛目的感知到审美观照——对艺术掌握世界的思维过程的思考[J];当代文坛;1991年01期
10 潘晓彦;传统文学音乐质素的审美观照[J];求是学刊;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和璐;;生态“大我”的审美观照——徐俊国的《自然碑》赏析[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北川;徜徉在人文关怀与审美观照之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海伦;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俐俐;“逃离”的审美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梁敏飞;中国古典审美观照方式“流观”之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53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5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