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翻译不确定性看《红楼梦》中“来”字的英译

发布时间:2017-09-20 06:13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不确定性看《红楼梦》中“来”字的英译


  更多相关文章: 《红楼梦》 汉英翻译 翻译不确定性 翻译确定性 趋向动词


【摘要】:本文从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出发,梳理理论框架,运用汉英平行语料库,与汉英翻译实践相结合,对《红楼梦》中的趋向动词“来”字进行分析及归类,阐明了导致其翻译不确定性的因素,并进一步说明了翻译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翻译过程应以确定性因素为基础,而不确定性则允许译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创作和变通,这就为翻译过程包括描述性与规约性因素提供了合理解释。蒯因由彻底翻译思想提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本文从蒯因的彻底翻译思想实验入手,辩证地指明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假设以及实验中的行为主义因素,深入剖析论题起源;借助彻底翻译思想实验的论证思路说明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翻译不确定性与翻译实践相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同时也指出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文采用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论对其进行补充说明,说明翻译的不确定性与诠释不确定性的联系,根据从诠释到翻译的可能性证实了可译性。根据《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趋向动词“来”字的语料实例,造成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为词汇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不确定性。词汇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汉英词汇的不对应性,以及汉语词汇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文化层面的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于原文作者创作时采用的封建等级视角。与此同时翻译还存在确定性,翻译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忠实与叛逆,不变与万变,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翻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综合影响译者的选择,造成重意合而轻形合,重整体而轻个体,有时甚至导致译者在文化层面上的叛逆。总而言之,译者应当始终以翻译确定性为基础,可以适当范围内对其不确定性发挥创造,这就合理解释了文学作品存在不同译本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 汉英翻译 翻译不确定性 翻译确定性 趋向动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3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3-20
  • 1.1 Review of Studies on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13-17
  • 1.1.1 Review of Studies on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13-14
  • 1.1.2 Review of Studies on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14-17
  • 1.2 Review of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Directional Verb Based on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17-20
  • 1.2.1 Review of Studies on C-E Parallel Corpus17-18
  • 1.2.2 Review of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Directional Verbs18-20
  • Chapter 2 Quine’s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20-48
  • 2.1 Origin: Thought Experiment of Radical Translation20-27
  • 2.1.1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20-24
  • 2.1.2 The Process Assumption in the Experiment24-25
  • 2.1.3 Behaviorism in the Experiment25-27
  • 2.2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27-37
  • 2.2.1 Background Information27-31
  • 2.2.2 Theoretical Bases31-35
  • 2.2.3 Demonstration Ideas35-37
  • 2.3 Deficiencies and Supplements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37-48
  • 2.3.1 Deficiencies37-38
  • 2.3.2 Supplements38-48
  • Chapter 3 Indeterminacy in Translation of“来”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48-67
  • 3.1 Indeterminacy in Translation of“来”48-55
  • 3.1.1 Different Usages of“来”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48-54
  • 3.1.2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Indeterminacy54-55
  • 3.2 Causes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55-67
  • 3.2.1 Causes at Lexical Level55-64
  • 3.2.2 Causes at Cultural Level64-67
  • Chapter 4 Interpretation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67-83
  • 4.1 Certainty in Translation67-76
  • 4.1.1 Relations between Indeterminacy and Certainty in Translation67-73
  • 4.1.2 Interpretation of Certainty of Translation73-76
  • 4.2 Interpretation of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76-83
  • 4.2.1 Parataxis rather than Hypotaxis76-79
  • 4.2.2 Holism rather than Single Component79-80
  • 4.2.3 Abuse Caused by Cultural Indeterminacy80-83
  • Conclusion83-85
  • Bibliography85-90
  • Acknowledgements90-91
  • Appendix A91-92
  • Appendix B92-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努尔巴,阿依古力;谈趋向动词的教学[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黄月华;白解红;;趋向动词与空间移动事件的概念化[J];语言研究;2010年03期

3 沈林;;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4 任乐雅;;《诗经》趋向动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5 闫华;任乐雅;;西周趋向动词的类型学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张发明;趋向动词“来”“去”新议[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7 金妙芳,王正民;趋向动词“起来”的维译[J];语言与翻译;1992年03期

8 杨国文;;趋向动词构句浅议[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9 辛承姬;;趋向动词教学的前提工程:趋向动词“上”的语义特征考察[J];对外汉语研究;2006年00期

10 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怡;复合趋向动词“出来”语义的多角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曾庆庆;亚洲留学生习得趋向动词“来”“去”的偏误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欧阳秋芳;英汉运动事件中方向语义的表征对比[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婷婷;复合趋向动词不对称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李天骄;留学生趋向动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邝[?娜;印尼学习者“(动词)+趋向动词+宾语”结构偏误分析[D];中山大学;2015年

7 鲁一硕;基于对外汉语的趋向动词构成可能补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顾龙飞;现代汉语“V+开”结构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9 熊颖;从翻译不确定性看《红楼梦》中“来”字的英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10 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6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86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