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文本看译者的现身——以林译小说为例
本文关键词:从副文本看译者的现身——以林译小说为例
【摘要】:译作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也是研究译者思想的重要载体。副文本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和角度。对林纾译作副文本的归纳分析为研究林纾在译作中的现形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林纾通过副文本阐述其翻译动机和选材标准,解释其翻译策略并传达对原作的解读。
【作者单位】: 闽江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 副文本 译者 林译小说
【基金】: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S14124)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副文本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学者热奈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副文本是与正文本相对而言的,指“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1]副文本的形式包括序、跋、标题、题词、插图、图画、封面等。热奈特将副文本比作是进入正文本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运汉;“林译小说”纵横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周敬康;林纾与他的“林译小说”[J];文史杂志;2002年06期
3 文贵良;林译小说:文学汉语的现代冲突[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4 韩洪举;论林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郭豫适;《林译小说研究》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郝岚;;“林译小说”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的关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江艺;;浅谈林译小说对西方幽默文化的引入[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杨丽华;王松林;;从翻译文化派角度看林译小说[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贾红霞;;译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关系——林译小说前期序跋读解[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高献红;白贵;;“林译小说”热的传播学分析——以“五四”前夕为中心[J];河北学刊;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青;;“林译小说”中的儿童文学译介述评[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玲;林译小说参与民国转型时期的意义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张治;林译小说作坊的生产力[N];东方早报;2013年
3 陈晓飞;重新发现“文化哥伦布”[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治;最早“转贩”西方中古文学的林译小说[N];东方早报;2011年
6 廖太燕;《小说月报》与“林译小说”广告[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纾淇;试论林译小说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心态的转变[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菁华;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轶;试论“林译小说”流行之原因[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玩凤;重评林纾和林译小说的文化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美莲;“林译小说”及其‘误译’的描述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徐玮琳;操控理论视域中的林译小说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7 杨文学;“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浦玲玲;操纵论视角下林译小说中的文化误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立红;林纾翻译小说的译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志斌;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0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4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