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拉康主体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0:16

  本文关键词:拉康主体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拉康 主体理论 文本创作 文本阐释


【摘要】:精神分析运动深深的影响了西方20世纪思想文化史的发展演进,而拉康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批评家,他对文学、哲学、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等多个领域的影响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才华。拉康的理论很多,基本都是围绕主体的形成与发展展开的。本文第一章对拉康主体理论的学术渊源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第二章围绕镜像理论、父法、能指、他者展开对主体的探讨。在镜像阶段的婴儿不断地屈从于镜中之像实现自我的确认,这种自恋式的认同最后导致的会是一场悲剧,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被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一样,这种屈从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自我其实就是镜中之像构成的虚假自我,为了不至于最终走向悲剧,人类必须寻求融入社会的道路,寻找救赎自身的途径。父“法”正是救赎主体走进象征界的第三方。进入象征界,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主体需要通过语言来与他者交流沟通,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则,主体的欲望仍旧被语言的规则所压抑,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为了不至于走向毁灭,达到和谐的状态,主体只能舍弃部分真实的欲望,走上被语言规则异化的道路。在被异化的道路上,主体必须不断地向他者屈从,以期能够满足想要达到的欲望,找到真正的自我。在这个找寻的过程中,主体并不能真正的自觉的感受到他者对自身的异化,为了得到认可,主体又只能不断地屈从于他者的种种要求,而一旦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主体也就彻底的认同于他者,向他者妥协了。主体最终被消解。第三、四章基于第二章对主体探讨的基础上来阐述拉康主体理论在文本创作和文本阐释领域的表现。在文本创作中,拉康认为作家是无意识主体,欲望是主体的一种现身方式,作家的创作则是一种欲望的表达,代表着一种匮乏,是对匮乏的不断追求,文本是欲望的产物,作为主体的实体作家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这种欲望来自社会法则,家人朋友(他者)的影响。在欲望的驱使下,作家的主体性被完全解构,只能在他者场域中进行创作。在文本阐释中,拉康借助语言学的工具,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方法提出了异议,主张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和结构方式去研究文本、语言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拉康 主体理论 文本创作 文本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0.1 国内外研究概况9-12
  • 0.2 选题的现实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12-14
  • 1 拉康主体理论的学术渊源14-19
  • 1.1 拉康与弗洛伊德:回归与颠覆14-15
  • 1.2 拉康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影响15-17
  • 1.3 拉康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启发17-19
  • 2 拉康主体理论的内涵19-32
  • 2.1 主体的自恋:镜像的“诱惑”19-21
  • 2.2 主体的救赎:父亲的法则21-23
  • 2.3 主体的异化:能指的颠覆23-29
  • 2.3.1 “能指”的运作原则23-26
  • 2.3.2 “能指”与无意识26-29
  • 2.4 主体的屈从:他者的引诱29-32
  • 3 拉康主体理论在文本创作中的表现32-39
  • 3.1 作家主体性的表现32-33
  • 3.2 作家“主体性”的消解33-39
  • 3.2.1 作家创作的动机—欲望33-35
  • 3.2.2 文学创作的真实主体—他者35-39
  • 4 拉康主体理论在文本阐释中的表现39-48
  • 4.1 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方法39-40
  • 4.2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批评40-48
  • 4.2.1 能指与主体—《被窃的信》40-43
  • 4.2.2 欲望的悲剧—《哈姆雷特》43-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拉康哲学解读[J];人文杂志;2004年05期

2 张一兵;拉康哲学的问题式[J];哲学研究;2005年04期

3 张一兵;拉康哲学的发生学逻辑[J];哲学动态;2005年01期

4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晚期拉康哲学思想评述[J];学术月刊;2005年01期

5 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6 马元龙;;拉康论凝视[J];文艺研究;2012年09期

7 四朗;;类乌齐的祖拉康[J];西藏研究;1988年04期

8 黄锐;;对弗洛伊德和拉康冲动理论的理解[J];青春岁月;2012年06期

9 黄作;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J];哲学研究;2004年09期

10 马元龙;;失真的拉康解读——评张一兵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J];博览群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作;;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方汉文;;哈姆雷特之谜新解:菲勒斯中心论——拉康后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批评之二[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明江;如何留人才 贵在先安心[N];西藏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赵书彬 米玛;古碉楼下秋意盎然[N];西藏日报(汉);2012年

3 严泽胜/文;真理将说话[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夏格旺堆 哈比布 和靖 袁毓明 张会清 扎西 云登;2009年西藏恰芒波拉康调查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女性是不存在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刘舒曼;女人缘何“不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唐建清;精神分析家——最后的恐龙族?[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2 霍红;拉康的语言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丹;拉康主体理论视阈下《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的人物形象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枥文;从监狱到乐园:约翰·契夫《猎鹰者监狱》的拉康式解读[D];西南大学;2016年

3 岳文佳;拉康主体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吕正兵;拉康的交流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贺云飞;拉康主体建构理论与电影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邵文硕;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主体精神的隐显[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甘甜;拉康主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王春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易捷心;无性与梦幻—对爱伦·坡诗歌的拉康式性心理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周子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1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41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