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继承传统文学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继承传统文学的历史必然性
更多相关文章: 俄罗斯 后现代主义文学 传统继承 历史必然性
【摘要】:苏联解体之后凸显出来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绝非空穴来风。除了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它与之前的俄罗斯传统文学更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尝试在文学的发生语境、主体精神、本质特征及主题关怀等层面发现和认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继承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俄罗斯 后现代主义文学 传统继承 历史必然性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1引言1989年,俄罗斯文学批评家丘普里宁首次用“异样小说”概念称谓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Чупринин1989:4)。90年代初,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召开以“后现代主义与我们”为主题的研讨会。从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不可否认,俄罗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丹;“多余人”形象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嬗变[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3期
2 张建华;;后苏联文学现代性的精神价值何在?[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3 黎皓智;俄国后现代主义辨析[J];外国文学;1997年05期
4 阿格诺索夫;张变革;;20世纪及21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小说创作)——回顾及展望[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5 吴泽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6 司俊琴;;论普拉东诺夫的弥赛亚意识[J];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林慧;;由“多余人”看中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韩晓燕,张丹丹;19世纪俄国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对现代化道路的论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许春华;;全球化时代与民族文化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的解读[J];保定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4 郑伟红;;论果戈理的宗教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张向荣;中俄语言对比中的文化个性还原思考[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6 王培英;;论拉斯普京创作中的宗教意识[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7 张建华;;俄罗斯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概念辨[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8 杨辉,李彦彬;俄罗斯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对对外政策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张男星;俄罗斯教育变革的精神源流:大俄罗斯主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10 吴群芳;;韩俄民主化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特征的比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李维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探析[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邵铁峰;;自由与爱: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解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7 于娟;卢布汇率制度安排对俄罗斯经济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继红;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杨洁;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张志远;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立华;俄罗斯留学生初级口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月玮;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的“恶”与“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子燕;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后现代思维模式与结构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祥民;彼得一世时期的世俗教育[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斯维特兰娜·卡尔玛耶娃;汉俄外来词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舜平;俄罗斯现代手风琴作品的宗教语境[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春红;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及其文化本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美丽;斯拉夫派人民性观念及其历史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文君;《日瓦戈医生》中的生命意识[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宗琥;普拉东诺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J];俄罗斯文艺;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若干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2 李德恩;;后现代主义文学三则[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宫月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后现代主义文学导读》[J];外国文学;2007年05期
5 刘凡;;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后表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裴云红;;西方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0年02期
7 姚霞;;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源流[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8 管月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羁绊与催化剂[J];江海学刊;2010年06期
9 周露;;试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部成因[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10 李宏敏;;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无为性”探究[J];大众文艺;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德发;后现代的文学与古典的态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楼肇明;心灵乐谱上的朝圣和春晖[N];文汇报;2002年
3 朱红文;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娟;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变异文体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齐芳溪;论塔季娅娜·托尔斯塔娅《野猫精》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早;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幻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朱玉;“虚空”下的追寻[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利佳;《“百事”一代》:“不确定性”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兴丽;后现代语境下马卡宁的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思;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04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0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