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李家源看朝鲜半岛的乐府观

发布时间:2017-10-27 16:15

  本文关键词:从李家源看朝鲜半岛的乐府观


  更多相关文章: 朝鲜半岛 李家源 汉文学 乐府文学史 唐乐府 七言 李齐贤 文学传统 俗乐 雅文学


【摘要】:"乐府"概念于12世纪初传入朝鲜半岛,此后展开了多种历史形态。《高丽史》曾用它指称宫廷掌乐机构和其中的乐章歌辞;李齐贤(1288—1367)则在"乐府"的名义下,创制了一种七言四句俗乐辞体,进而建立了用汉文学来书写本土歌辞风谣的乐府文学传统。到朝鲜时期(15世纪以后),出现了另外两种乐府观:一是纯文学的乐府观,用"乐府"指称模仿汉唐乐府诗诗题和文体的作品;二是文化本位的乐府观,倡导自创新题,用七言四句诗来书写可供鉴戒的本国历史。后者引发了以"海东乐府"为名的创作热潮,证明朝鲜半岛汉文学是重视文化表达的文学。现代文学史家李家源对上述乐府现象作了全面而富于理论特色的介绍。他用乐府文学史的方式表达了朝鲜半岛古典作家的文学理想:用汉字来抒写本民族的独特文学,既效法中华又超越中华,实现高雅文学形式和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朝鲜半岛;李家源;汉文学;乐府文学史;唐乐府;七言;李齐贤;文学传统;俗乐;雅文学;
【分类号】:I312.072
【正文快照】: 前言 “乐府”是一个多义的历史概念和文学概念。作为历史概念,它原指宫廷音乐机构,以及其中的音乐文学活动;作为文学概念,它既指乐府歌唱所形成的文体,又引申指一般意义上的歌辞。随着拟乐府创作的兴起,“乐府”还指按乐府诗形式创作的诗歌,亦即在题材、题目、创作方法等方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盾;;《文心雕龙·乐府》三论[J];文学遗产;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浩;;《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曹植评价的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2 杜晓勤;;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卢盛江;;《四声指归》与唐前声病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崔德全;;沈约的“独得之秘”试释[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龚祖培;;崔融对唐诗的三大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赵俊波;;再论唐代律赋的体式标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卢盛江;;殷t牎吧窭础⑵础⑶槔础甭邸剖氖趼鄣囊桓鑫侍鈁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翟景运;牟艳红;;论唐代骈文文体观的变化[J];东方论坛;2012年02期

9 王晓平;;空海愿文研究序说[J];敦煌研究;2011年04期

10 徐艳;;关于客观评价南朝诗歌历史价值的几点设想——以对南朝诗歌内容价值的重新体认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耀X;;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4 安朝辉;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娜;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郑慧霞;卢仝研究(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毛振华;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赵俊玲;《昭明文选》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树军;明代诗歌文体批评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10 陈伟娜;“沈诗任笔”——沈约任f 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J];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2 杨明;释《文心雕龙·乐府》中的几个问题──兼谈刘勰的思想方法[J];文学遗产;2000年02期

3 王小盾;;论《宋书·乐志》所载十五大曲[J];中国文化;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根洙 ,臧汝兴;朝鲜半岛统一的障碍[J];天涯;2000年06期

2 王晓波,李华锋;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追求目标及实施政策比较[J];东疆学刊;2000年03期

3 王亚明;朝鲜半岛统一的机遇和隐忧[J];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05期

4 周辉湘,刘福江;多元利益格局与朝鲜半岛局势[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养洁;远东热点:朝鲜半岛形势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6 宫炳成;;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与东北亚格局[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郭锐;;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高鹏;;1845~1945,朝鲜半岛与美国关系百年回顾[J];世界知识;2010年13期

9 张庭延;;邓小平关心朝鲜半岛局势——回忆邓小平二三事[J];党史博览;2013年05期

10 曹友江;我国和朝鲜人民的围棋交往[J];体育文史;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继永;;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新变化与中韩合作[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1年

6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A];朝鲜近代史研究[C];1992年

7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陈奉林;;东亚历史上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的大国较量[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9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俊扬;俄外长朝鲜半岛斡旋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韩朝力争形成经济共同体[N];财会信报;2006年

3 崔志鹰;朝鲜半岛局势处于“十字路口”[N];经济观察报;2006年

4 高浩荣 夏宇;将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N];人民日报;2007年

5 王丹蒂;俄认为朝鲜半岛无核化平稳过渡很重要[N];人民日报;2007年

6 徐宝康;一次令人期待的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7 ;六方会谈朝鲜半岛无核化工作组会议结束[N];人民日报;2007年

8 周之然;朝方认为朝鲜半岛局势依然紧张[N];人民日报;2007年

9 温宪;中国的作用不容忽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余春雨;南北重启部长级会谈 朝鲜半岛或迎经济转折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光河;朝鲜半岛统一与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4年

5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6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7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8 汪权;冷战后的美国朝鲜半岛政策析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华;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丁峰;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于丛;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万平来;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5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6 张一萍;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朴美兰;冷战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七·四声明对东北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8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可亮;朝鲜半岛分裂长期化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郑梦清;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04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04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