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与呐喊—库切《耻》中的精神困境书写
发布时间:2017-10-28 20:14
本文关键词:彷徨与呐喊—库切《耻》中的精神困境书写
【摘要】:库切曾说,如果他确曾写过什么故事的话,那一定是关于一个人和困境做斗争的故事。 人人生来自由,又命中注定般的要陷入困境。困境一如牢狱,陷入其中的人便是“囚”,这牢狱限制人的自由,束缚人的灵魂。库切的小说之中充满了行行色色的牢狱,孤独的牢狱,道德的枷锁,和身份的桎梏。尤其是在其诺贝尔获奖小说《耻》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面对困境,我们或焦虑,或疯癫,或抵抗,或放逐自我,坠入无意识的深渊,逐渐沉沦下去。 困境是人生活的一种常态,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又难以发觉,甚至哪怕是意识到它的存在,也能帮助我们解脱很多苦恼,释然很多迷惑。本文借助于有史以来智者的最有力思想武器,,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分析等,对库切笔下的困境书写予以了阐释:困境的起因,库切的具体描写,以及小说中人物的应对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本文第一章为全本对库切笔下的困境书写研究奠定基础,首先定义了困境的理论意义,其主要所指是一种人在生活之中不时总会遇到的处境,身处其中的人不停思索、不断突破,又总是得不到答案,这原因或是因为其所处的困境中各个因素在心里天平的两端几近等同的重量。更具悲剧性的是,即便是在天平之上的衡量有了结果,主人公往往依然难以做出决断。另外,置于天平上称量的各要素决定着突出重围的最终路径,本文所描述的困境大抵可以归为人内在的本质与外界的束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或是历史原因造成,或是人性原因造成,不一而足,因此对摆脱方式的讨论亦是多样的。 基本的介绍之后,本文展开了对三个具体困境的研析。一,人际关系的困境,主要是孤独困境,多由人的本质而致;二,道德困境,主要由道德标准而致,道德即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是非判断标准;三,身份困境,主要由无可逃避的历史原因,个体原因而致。 第二章讨论了孤独困境,本文认为,同时也是库切本人曾言及的,即每个人都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人的孤独时命中注定的,部分原因是人与人绝无法达到的绝对沟通,部分原因在于孤独本身的虚妄。既然没有人经历过真正的不孤独,那又有谁确知孤独的存在,本文认为人的孤独一如海中的孤岛,只是会不时的淹没在涨起的海潮。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涨起的海潮,可以暂时的吞没独孤。而这暂时的吞没,与更长时间的裸露,正是孤独的意义之所在。亦即孤独本身就是在不停地探寻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倘若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又可以理解成,孤独只是上帝设计来告知人类需要团结的信号,如此脆弱的人类才能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具备一席之地,一如饥饿提醒人要进食,如此人不会被饿死一样,孤独也在默默地保护着人。 第三章讨论道德困境,本文认为,道德约束,一如社会契约,只考虑了大多数的利益,或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只考虑了强势群体的利益,因此小众,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便被忽视,每一个人都在一些方面可以成为弱势群体,比如卢里教授,因为家庭的缺乏,在幸福满足上便成了弱势群体。另一方面,道德标准一旦被制定并接受,便预期要在社区所有领域,对所有人,所有事起作用。这在现实操作中是不可行的,如此便为道德的形式化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讨论身份困境,本文认为,根植于党性意识的结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此一点与人的孤独困境有内在相通之处,人或选择孤独,敝帚自珍,或选择投入社会,集党结社。身份困境给人带来的最大坏处是它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公断力,这导致了各种冲突的不断加剧。东方与西方之间,黑人与白人的之间,凡此种种的所有矛盾其本质都是身份矛盾,身份不同者难以相互认同,如此就难以实现天下大同的世代梦想。
【关键词】:库切 困境 孤独 道德 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478.074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8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ckground8-23
- 1.1 Coetzee and Disgrace8-13
- 1.2 Predicament13-18
- 1.3 St. Augustine and Free Will18-23
- Chapter Two: The Predicament of Solitude23-30
- 2.1 The Lack of Family23-25
- 2.2 The Cure for Solitude25-27
- 2.3 The Tour to Find Love27-30
- Chapter Three: The Predicament of Moral30-41
- 3.1 Social Contract30-32
- 3.2 Form of Moral32-37
- 3.3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37-41
- Chapter Four: The Predicament of Identity41-49
- 4.1 Party and Persona41-45
- 4.2 Inescapable History45-49
- Conclusion49-51
- Bibliography51-53
- Acknowledgements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颜晓川;董革非;;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仵从巨;范蕊;;三重主题及其完成:关于库切之《耻》[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3 蔡圣勤;李丽娟;;库切小说《耻》中人物的文化身份与生民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4 张冲,郭整风;越界的代价——解读库切的布克奖小说《耻》[J];外国文学;2001年05期
5 石嵩;无序的狂欢轮回的耻辱——库切和他的《耻》[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仵从巨;历史与历史中的个人:库切的魅力与《耻》的主题[J];名作欣赏;2004年07期
7 卫岭;;论库切小说《耻》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蔡圣勤;写实主义文学对文明冲突理论的呼应——细读库切的小说《耻》[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109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0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