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与象征主义论《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特质
本文关键词:从异化与象征主义论《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特质
【摘要】:学界一直以来将《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鲜有视其为发现代主义文学先声的作品。我们从异化观和对异化的文学再现出发,剖析希斯克利夫等人物作为异化人的精神悲剧之现实根源和裂变过程,可以发现《呼啸山庄》所反映的异化人的主题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而《呼啸山庄》对于象征的运用,也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起到过渡和衔接作用,兼具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大外部;
【关键词】: 《呼啸山庄》 象征主义 异化 现代主义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7)的小说《呼啸山庄》①(1874,以下简称《呼》),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魅力、哲理意蕴很大程度上在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现代主义文学(1890—1950)的艺术元素和反叛精神。《呼》在问世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冷遇,直至作者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同乐;;论《呼啸山庄》的象征艺术[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吕永 ,周森甲;象征主义也是一种基本创作方法[J];文艺研究;198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庆;;《聊斋志异》中的世情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彭予;悲惨的一代,痛苦的缪斯——美国自白派诗歌现象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磊;;卡夫卡与海明威的同质异构——《地洞》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玲娟;毕加索:改写20世纪美术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晓燕;浅析《苔丝》与《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朱菲菲;;《钟情丽集》之“钟情观”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5期
7 马明明;韩娟;;论《呼啸山庄》和《简爱》中的哥特式风格[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9期
8 倪萍;;一出偶像崇拜的荒诞剧——关于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J];沧桑;2010年04期
9 陆红颖;《诗经》恋歌的渊生及其表情色彩[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刘斯敏;;爱恨共辉煌——《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形象创作赏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建军;;从随物婉转到与心徘徊——论陈忠实的散文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D];浙江大学;2011年
5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洪琛;荒诞的人——加缪文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_";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3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耀祖;现代侵权法变革的反思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自然;论沈从文小说的死亡书写[D];南京大学;2011年
6 何春玲;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呼啸山庄》杨苡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志宏;柳永俗词与关汉卿曲比较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8 魏嘉斓;石黑一雄小说的生命主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芬;生存困境中的艰难跋涉[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亚男;先秦神鬼艺术中的苦难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咏;齐秀坤;;象征技巧在《呼啸山庄》中的悲剧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黄曼青,易春华;《呼啸山庄》与《红字》景物象征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05年04期
3 朱亚宁;《呼啸山庄》四题[J];书屋;2003年11期
4 张静波;;《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J];世界文化;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春;《呼啸山庄》的人性论结构[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叶红;浪漫的壮诗 哥特式的悲歌——谈谈《呼啸山庄》的创作方法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廖洪中;《呼啸山庄》的粗犷美[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张中锋;《简·爱》和《呼啸山庄》创作上的“近似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许端;再现本体的图画——再读《呼啸山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鲁娅辉;《边城》与《呼啸山庄》的情话对白比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张霞;;由弱势者变为野蛮人的思考——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探讨对当今社会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袁翠珍;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宗教观[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4期
10 郭丽娟;《简·爱》和《呼啸山庄》情感模式之浅析[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慧;;论《呼啸山庄》叙事视角的形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龙超;;从象征主义看《蝇王》里的人性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湘齐;;《红字》:冲突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连敏;;诗人的春天——“法国诗歌现状学术座谈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5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黄如敏;;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唯中;;纳·迈哈富兹小说艺术的发展阶段[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8 郑贤军;;简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新的造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洁敏;;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庞德诗作初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凸凹;《呼啸山庄》[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云也退;距离之外的阅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陈一丁;作为文学记者的埃德蒙·威尔逊[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萧平;曼德尔施塔姆:诗歌是他“最后的武器”[N];文学报;2009年
5 邓菡彬;用想象来抵抗庸常和捕捉生命真谛[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熙涵;诗人仅像“捕鼠器”是不够的[N];文汇报;2011年
7 张学斌;迪雅尔丹:一位启示乔伊斯创作灵感的法国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杨玲;“这是献给整个墨西哥文学的大奖”[N];文艺报;2010年
9 余中先;奈瓦尔——耽于梦幻的文学疯子[N];文艺报;2000年
10 余扬;马哈福兹:文学是对现实的变革[N];文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力扬;《呼啸山庄》主题实现的元功能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关涛;莎乐美形象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5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颖异;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琪;对《霍华德庄园》的象征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陈鑫;爱·摩·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兹别墅》中的象征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殷燕;黑暗之心与爱之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桂菊;象征主义完美大师[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解晶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诗学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诗磊;“美国梦”的破灭[D];扬州大学;2007年
7 崔艺花;东西方象征诗论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徐乐;勃洛克象征世界中的崇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河红联;中韩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黄锡禹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6年
10 杨霞;民族寓言[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8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1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