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试析《一粒麦种》中间隙文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31 16:24

  本文关键词:试析《一粒麦种》中间隙文化的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一粒麦种》 第三空间 间隙文化 模仿


【摘要】:作为肯尼亚现代历史的记录者和人民的代言人,恩古吉被认为是东非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 恩古吉的小说《一粒麦种》(1967)以肯尼亚抵抗殖民统治的最后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拘留所、审讯、和清除事件为背景。小说开头,讲述主人公穆苟被困在一个噩梦之中,然后以倒叙的方式对整个小说故事展开叙述。在这一过程中,穆苟发现自己夹在两个矛盾中——忠诚于自己或卷入这场斗争?作为人民心中的英雄和事实上的背叛者,他无疑是背叛与反背叛的受害者,也最终成为了这场战斗实践的扭曲物。整篇小说贯穿了恩古吉文化帝国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也是连接小说发展的主线。 自该小说正式发表以来,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学批评手法对该小说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遗憾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出发详细讨论该小说中的间隙文化发展问题。因此,本文旨在就小说中不同象征物的细化分析,展示殖民主义背景下新独立国家传统文化如何幸存以及间隙文化如何发展的过程。 同时从一个新视角重新解释和探索被殖民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单介绍了作者和他的《一粒麦种》以及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讨论了国内外关于这篇小说的研究。第三章简单论述了霍米粑粑的《文化定位》及其理论和间隙文化的定义。第四章从三个方面间隙文化发展,首先从殖民者的入侵、被殖民者的反抗和殖民主义下文化冲突的产生探讨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其次以小说中的主要象征为基础探析间隙文化发展的必然性,,例如:“圣经”、火车等等。尤其分析了殖民过程中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模仿在间隙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讨论了第三空间里间隙文化的发展,分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两种文化混合和发展。第五章总结了间隙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于肯尼亚这样新独立国家和现代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粒麦种》 第三空间 间隙文化 模仿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424.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中文摘要9-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5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10-11
  • 1.2 Introduction to A Grain of Wheat11-13
  •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13-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18
  • 2.1 International Studies15-17
  • 2.2 Domestic Studies17-18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18-24
  • 3.1 Postcolonialism18-19
  • 3.2 Brief Introduction to Homi K. Bhabha and 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20
  • 3.3 Definition of In-between Culture20-24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A Grain of Whe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24-45
  • 4.1 The Possibility of In-between Culture24-30
  • 4.1.1 The Invasion of the Colonizer24-27
  • 4.1.2 The Resistance of the Colonized27-28
  • 4.1.3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e Colonizing Culture28-30
  • 4.2 The Inevitability of In-between Culture30-39
  • 4.2.1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the Train Symbol30-33
  • 4.2.2 The Doubleness of the Bible33-36
  • 4.2.3 Mimicry—the Catalyst of In-between Culture’s Development36-39
  • 4.3 Development of In-between Culture39-45
  • 4.3.1 Hybrid Culture in Mind of the Colonizer39-42
  • 4.3.2 Has True Liberation Come or Do They Still Live In-between ?42-45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5-47
  • References47-50
  • Appendix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伟;;法律殖民与文明秩序的转换——以十九世纪中期澳门法律文化的变迁为例[J];比较法研究;2011年02期

3 贾荣香;;美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向度[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田毅鹏;韩丹;;东亚现代化的“特殊”与“一般”[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5 张洪伟,蔡青;他们也是迷惘的一代——论《秀拉》中的战争与死亡主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林海虹,金大洙;试析美国的中东“民主改造战略”[J];国际论坛;2005年03期

7 罗岗;;“帝国”、国家与地方文化的命运[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陈真波;;缅甸独立运动中缅、孟两族关系演变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3年01期

9 段吉方;;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齐园;;后殖民背景下的“异质文化形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杰琼;;视觉媒体中的历史再现与集体记忆—以电影《海角七号》为个案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论文集[C];2009年

3 岳蓉;;东南亚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综述[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友国;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劲松;殖民异化与文学演进[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艳;颠覆的声音:对《一粒麦种》的后殖民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22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22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1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