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并蒂”:影响研究的新范式——以夏目漱石与老舍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同根并蒂”:影响研究的新范式——以夏目漱石与老舍为中心
【摘要】:法国学者梵·第根倡导的"影响研究",是文学影响的源和流"两点一线"的史实考察。但异质文学影响不是那么简单,往往是一源多流的复杂影响。跨文化的文学现象之间不是直接接触,但有共同的渊源,在"同源"的作用下表现出审美共相,构成"同根并蒂"的关系。夏目漱石和老舍是典型的例子。漱石和老舍都在20世纪初旅居英国,有大体相似的生命体验;他们大量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斯威夫特和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讽刺,成为他们创作共同的艺术资源。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构成的差异,即使同源而出,也显示出各自创作的个性和走向。从这一个案的考察,可以看到:"同根并蒂"作为影响研究的新范式,能拓展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夏目漱石 老舍 影响研究 同根并蒂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夏目漱石与中国”(10YJA752013)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类型,也是比较文学最主要的研究范式之一。为影响研究奠定基础的法国学者梵·第根认为,任何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具体说来,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梅;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刘立善;夏目漱石的“非人情”[J];日本研究;2005年03期
3 王树义;王云红;;夏目漱石《其后》作品中的人物解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8期
4 孟庆枢;;小森阳一对夏目漱石的再阐释——以夏目漱石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为中心[J];长江学术;2009年04期
5 孙苏平;;试论夏目漱石文学的基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李素;;夏目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邱丽君;;再读夏目漱石的《心》[J];新闻爱好者;2011年02期
8 李娇;;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张焕香;;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过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佟姗;;夏目漱石“余裕论”简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鹏飞;;夏目漱石与汉文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梦;;试论夏目漱石“自己本位”向“则天去私”的转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少华;夏目漱石和他的《心》[N];文汇报;2000年
2 沈宇;回望的眼光[N];文艺报;2014年
3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理性客观地观察我们的邻居[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张秋红;夏目漱石的《我是猫》[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迪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日本的自卑与自傲[N];东方早报;2007年
6 马小虎;用“心”去死[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欧南;夏目漱石与《梦十夜》[N];黑龙江日报;2004年
8 林少华;文学翻译:美、审美与审美忠实[N];文艺报;2014年
9 宋再新;唐诗魅力应犹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D];吉林大学;2012年
4 马英萍;近代化语境下的漱石文学与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燕;夏目漱石汉诗小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爱元;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D];湘潭大学;2006年
3 王茜;关于夏目漱石“余裕论”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4 魏中莉;夏目漱石《过了春分》论[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玉;夏目漱石《道草》论[D];苏州大学;2011年
6 励健;关于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金钱[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梁懿文;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张焕香;夏目漱石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瑷;无法温暖的归宿[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倪祥妍;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23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2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