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仪》中塔尤的仪式过程:对印第安身份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7-11-01 10:37
本文关键词:《典仪》中塔尤的仪式过程:对印第安身份的重构
更多相关文章: 塔尤 仪式过程 重构印第安身份 解构白人文化 反对等级制
【摘要】: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1948-)是当今美国著名的印第安族作家之一,在小说、诗歌、散文的成就都可圈可点。《典仪》(Ceremony)是其代表作,也是土著文学经典。来自不同流派的评论家们对于《典仪》的见解多样而深刻。 本文基于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和聚合理论的三个阶段,把小说主人公塔尤从濒临死亡到恢复健康的过程看作一个通过仪式。塔尤的仪式包含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其与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分离的阶段;第二个是他通过印第安仪式而接受印第安传统文化的阈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他重新回归印第安文化,并被赋予了新角色的聚合阶段。 本文主要有引言,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典仪》作者和作品以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本文的研究意义,总体轮廓等。 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塔尤从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分离的过程。他的混血身份以及与印第安文化冲突的白人文化充斥着他成长的环境,导致他一直在两种文化间摇摆。二战的经历隔断了他和传统文化的联系,也让他目睹了白人文化的暴力和虚伪,最终塔尤从两种文化分离了。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塔尤仪式过程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塔尤重构了印第安身份。印第安身份的重新建构离不开其对仪式蕴涵的印第安文化含义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本章主要涉及其仪式所展现出的美国印第安人的女性创世观,,重使用和归属感轻拥有权的土地观以及他们平等看待其他动植物的态度和女性的特殊角色等。第三章是通过仪式的聚合阶段。本章主要探讨作为混血身份回归后塔尤身份的改变和其如何通过故事解构了白人文化。本章重点涉及印第安人口述传统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白人被纳入进了印第安故事中,以此解构了白人文化。同时,小说中,以混血身份回归的塔尤也预示着处在过渡时期的印第安年轻一代和印第安文化必将度过转型期,尽管过程艰难。 总之,作者认为塔尤的仪式过程是一个重构印第安传统身份同时解构白人文化的过程。西尔科通过小说试图说明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有人应该跨越国别,种族共同反对等级制。
【关键词】:塔尤 仪式过程 重构印第安身份 解构白人文化 反对等级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Contents8-9
- Introduction9-17
- Chapter One Tayo’s Waver in American Indian Culture and White Culture17-28
- 1.1 The Personal Reasons for Tayo’s Separation17-20
- 1.2 The Silenced Nature by the White20-24
- 1.3 The Collapsed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Women24-28
- Chapter Two Tayo’s Transition from Ambiguity Between Two Cultures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American Indian Culture28-43
- 2.1 Regaining the World View of the Native Americans29-31
- 2.2 Regaining the Ideas of Land31-35
- 2.3 Regaining the Native People’s Ideas of Flora and Fauna35-39
- 2.4 Women Healers and Tayo’s Recovery39-43
- Chapter Three Tayo’s Integ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Indian Culture43-53
- 3.1 The New Message of the Half-blooded Tayo’s Return43-46
- 3.2 Man Made of Words: Role of Storytelling46-49
- 3.3 A Response to Fear and Alienation: the Opposition to Hierarchy49-53
- Conclusion53-57
- Bibliography57-61
- Acknowledgements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薇;;论《典仪》中的后现代生态观[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1126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2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