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野强《伊犁纪行》中的汉诗
本文关键词:日野强《伊犁纪行》中的汉诗
【摘要】:1906年至1907年间,日军少佐日野强奉命前往新疆伊犁考察,回国后出版《伊犁纪行》。《伊犁纪行》记录了日野沿途所见社会、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是日本明治末年的经典旅行记。日野强汉学修养很高,带着对于中国古诗的记忆,在写景、抒情、状物的时候多引用中国古诗。而且,日野在考察途中也创作汉诗,仅收入《伊犁纪行》的即达33首,其汉诗明显受到了唐诗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日野强与沿途中方官员、名士交往,获得赠诗、唱和诗许多,并将这些诗作辑为《新疆琼瑶》编入《伊犁纪行》。《新疆琼瑶》中的诗歌表达了日俄战争之后中方官员、知识人对明治日本的认识。日野强用汉诗表达了独特的"东亚"意识,汉诗的大量存在使《伊犁纪行》具有了丰富的文学性。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313.07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伊犁纪行》的成立及其文学性1906年(明治39年)7月下旬,日军参谋本部向日野强(1866~1920)少佐下达了到新疆搜集情报的密令。按照中亚史地研究专家金子民雄的解释,当时日军高层关注新疆,是因为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之后将势力从中国东北向中亚转移,中国西北部边境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耀汉;;项耀汉诗选[J];中国高新区;2008年05期
2 夏志义;汉诗俄译浅谈[J];中国俄语教学;1983年02期
3 赵东;;海外汉诗 欧洲诗歌小辑[J];诗歌月刊;2012年10期
4 赵东;;海外汉诗——香港诗歌协会专辑[J];诗歌月刊;2012年12期
5 赵东;;海外汉诗[J];诗歌月刊;2012年07期
6 刘爱华;秦洪武;;汉诗“象”与“意”的诗性关联及其英译处理[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3期
7 李海松;潘登;;从主题与主题倾向视角看古汉诗“啼”之英译[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8 张磊磊;;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J];学理论;2011年35期
9 于欣;;朝鲜朝妓女诗人汉诗的对话功能[J];当代韩国;2012年01期
10 杨贵章;;古汉诗“啼”之英译阐释视角——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的统摄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严明;;从经典选本看东亚各国汉诗的特色[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2 张保红;;比较与翻译——以罗伯特·彭斯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与三首汉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士觉;;越南古汉诗选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朱易安;;论日本汉学家赖山阳的《日本乐府》——兼论比较汉诗学中的乐府传统[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5 ;周笃文发言[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黄蕾;“五条腿走路”安联高管详解在华投资架构[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刘波;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当代汉诗的内核[N];中国艺术报;2012年
3 王晓平;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宗失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陈先发;本土文化基因与当代汉诗[N];深圳特区报;2012年
5 沙野;城市生活对汉诗内容的影响[N];文艺报;2005年
6 马忠;汉诗写作必须遵循美的规律[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尚斌;当前汉诗的民族品性建构:杨键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刘清涛;朝鲜朝怀古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于欣;朝鲜朝妓女诗人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王国彪;车天辂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芳亮;日本江户汉诗对明代诗歌的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权美花;高峰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慧慧;朝鲜朝后期汉诗诗学宗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辛小燕;观海林桧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3 宋丽娜;菅茶山汉诗中的中国文化影响和日本风土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乃冉;金克己汉诗的主题意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吴悠;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考述[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丽玉;林植汉诗主题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7 黄s,
本文编号:1137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3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