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鬼沃兰德形象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7-11-11 06:35
本文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鬼沃兰德形象的文化阐释
【摘要】:布尔加科夫历经十二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该作品想象奇特,风格迥异于同时代其他作品。小说共分32个章节,外加结语,作者采用多时空、多视角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三个世界:圣经历史故事世界、魔鬼世界、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现实世界。而将神话与现实两个看似独立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魔鬼沃兰德,有了这个纽带,时空才得以交错,故事情节才得以发展。魔鬼沃兰德不是传统基督教中的恶魔形象,他是现实的批判者、恶的惩罚者,也是希望的寄托者,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布尔加科夫对现实、道德、宗教、文学、哲学的思考,是各国文学作品中都无法找到的那个唯一。本文对小说文本进行全面观照,,从宗教意蕴、文学价值、哲学启示等角度对沃兰德形象进行全面细致的阐释,力图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沃兰德形象与宗教的关系、其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及与康德在宗教观、人性观等方面的契合。第一节主要交代了沃兰德形象产生的宗教土壤,阐明了他是一个综合了多神教和东正教传统的魔鬼。第二节主要讨论了沃兰德形象与基督教的关系。布尔加科夫创作该形象既是对基督教题材的运用,又借沃兰德之言行自由表达了对基督教真理的质疑和对刻板教礼、教义的讽刺。第三节则参照了康德宗教观和人性观的理论对作家意图借助沃兰德形象表达的宗教哲学思想进行了阐释。 第二章从魔鬼主题的文学传统这一角度阐释作为魔鬼的沃兰德形象。第一节介绍了在俄国文学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恶魔主题,莱蒙托夫、果戈理、安德烈耶夫都对恶魔这一形象钟爱有加并创造出不朽的文学形象,这些千姿百态的魔鬼群像为沃兰德形象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节介绍了沃兰德形象的文学原型。作家对圣经神话中的撒旦形象和歌德笔下的靡菲斯特形象有所借鉴,更确切的说是讽刺性的模拟,以突出他们本质上的区别。第三节论述了沃兰德具有的区别于其他魔鬼的特殊性,沃兰德兼有上帝同盟者的身份,和惩治邪恶、公平报应的行为原则。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沃兰德推行的治世哲学,及布尔加科夫借此形象表达的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哲学启示。第一节总结了沃兰德试图建立的不同于传统价值观的新的治世原则——沃兰德原则,即“一个人信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公平报应原则,并试图为混乱、荒诞的现实世界立法。第二节论述布尔加科夫诞世界的良药,但像约书亚一样否定人性的恶,认为“世人皆善”却是天真愚蠢的,只有如沃兰德一般承认善与恶的对立共存,并创造条件促成恶向善的转化,才有可能找到逃离无序现实的正确道路。第三节对比了无神论、约书亚至善主义、沃兰德原则治理下的莫斯科现实世界,得出它们都没能改变世界的荒诞、混乱本质的结论,布尔加科夫对人类精神支柱的苦苦探寻宣告失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J];读书;1996年11期
2 吴泽林;精神支柱的求索——《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札记[J];苏联文学;1987年01期
3 曾芳;;我国布尔加科夫研究述评[J];飞天;2009年08期
4 梁坤;玛格丽特互文性研究——兼论玛格丽特魔性特征[J];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5 陈世雄;布尔加科夫戏剧的历史命运[J];外国文学;1998年01期
6 谢周;;荒诞世界中的困惑——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主题思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刘士林;康德伦理学在俄罗斯民族生命中——关于康德伦理学思想的一种跨文化阐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高文惠;《大师和马格丽特》的魔鬼世界[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王宏起;他为明天而存在——20世纪布尔加科夫研究综述[J];国外文学;2003年02期
10 曾予平;论布尔加科夫的讽刺艺术[J];国外文学;1997年04期
本文编号:1170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7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