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野草在歌唱》中“荒原”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4 01:02

  本文关键词:《野草在歌唱》中“荒原”的隐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野草在歌唱》 多丽丝·莱辛 荒原 隐喻 文学语篇


【摘要】:《野草在歌唱》建构了一座"荒原"式的文本世界。"铁皮屋顶"、"水"和"野草"等扩展隐喻贯穿全文,系统描述"荒原"上以玛丽夫妇为代表的非洲殖民地人民生存的艰辛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荒原"的残酷生活导致了人类悲剧,但终还存在希望和转机。"荒原"进一步喻指当代西方文明社会,指涉其内在的矛盾不可调和性:光鲜的白人国家机器统治下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歧视等不公正现象。结合认知隐喻和传统隐喻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体察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双重意义:字面的审美意义和隐含的认知意义。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12010S)
【分类号】:I561.074;H315
【正文快照】: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发表于1950年,距今已过半个多世纪。2007年这位高龄女作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中国学者再度关注,近年研究成果颇丰。除针对代表作《金色笔记》的众多研究外,《野草在歌唱》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据知网统计,2001-2008年8年间共有28篇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丹;;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看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2 常小鸣;;试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命运[J];文学教育(上);2010年10期

3 王赢;;基于AntConc软件对《野草在歌唱》的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4 刘珍兰;;《野草在歌唱》中的空白艺术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邓中良;;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评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6 宋金玲;;从后殖民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之《野草在歌唱》[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J];名作欣赏;2007年22期

8 ;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信息网络;2007年11期

9 阿福;;多丽丝·莱辛:88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J];东北之窗;2007年22期

10 马永波;;非洲童年——关于多丽丝·莱辛[J];当代小说;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傅敬民;;英语特殊隐喻研究及其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孟蓓;;认知角度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共性及个体差异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邋John Freeman Xan Brooks 河北工业大学 张静 编译;多丽丝·莱辛:迟“放”的鲜花[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兰才基;因地制宜 开发荒原[N];人民日报;2000年

5 本刊记者 李妍;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片荒原[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记者 孟黎;多丽丝·莱辛 获奖姗姗来迟[N];金融时报;2007年

8 ;荒原上的绿色庄园梦[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9 士曾;爱情,或者疑似爱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章乐天;误读中炼制的火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姜仁凤;莱辛主要小说中的空间与自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晶;建构两性和谐世界的呼唤——多丽丝·莱辛主要小说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童小兰;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中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皖玲;多丽丝·莱辛的边缘化书写[D];苏州大学;2010年

4 冯琦;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畅敏章;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都市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炎;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0年

7 赵胜杰;虐待自然的代价[D];河北大学;2010年

8 陈哲臻;分裂的自我[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雷雷;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性格的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10 董业凤;论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实验性[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83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183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