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东方转向
本文关键词:美国现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东方转向
更多相关文章: 费诺罗萨 庞德 中国传统自然观 美国现代诗歌 生态诗学
【摘要】: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之上,倡导物我分离,与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传统有机自然观形成尖锐对立。这两种自然观的差异充分地反映在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之中。众多学者对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对话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中国传统有机自然观如何影响美国现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之建构,并为后来生态诗学和生态批评的崛起所做的铺垫尚未有足够的探讨。研究费诺罗萨和庞德这两位在英美诗歌领域引领中西生态对话的先驱人物,分析其在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西渐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自然观对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德州大学人文学院;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2
【正文快照】: 当下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促进了现代生态批评研究的蓬勃发展,而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生态批评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生态角度看世界,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构自然的过程。古代中国和西方由于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的不同,在建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珊娜·格莱文;张海英;;英美现代诗十首[J];诗刊;2005年16期
2 李野光;马高明;;希腊现代诗歌选[J];诗刊;1986年09期
3 克林思·布鲁克斯;王永;;诗歌传达什么?[J];诗探索;2007年01期
4 叶汝琏;法国现代诗歌杂谈[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4期
5 田原;中日现代诗歌“树”意象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赵志方;;论一首现代诗歌的创造“生成”[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7 雷丽娟;杨敏;;《未选择的路》的文体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39期
8 ;Literary Sources and Major Rhetorical Techniques of Milton's "Lycidas"[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04期
9 王化学;;后期象征主义诗歌与艾略特[J];东岳论丛;2007年01期
10 伊甸;;努力表现纯新的东西——评埃利蒂斯诗歌[J];名作欣赏;2007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晓渡;;不仅面对面,而且心对心[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2 赵四;;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杨炼;;因为“深”,,于是“新”——中日诗人对话的启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典(书评人);荷兰现代诗歌:一束郁金香的馥郁 Dutch Modern Poetry:the Smell of Tulips[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马高明;小语种与大语种的诗歌对话[N];光明日报;2007年
3 云也退;缅怀吕同六先生:是怎样的风令我黯然神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姜涛;空气中锁链的轻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朱宪生;俄罗斯诗人如何写作?[N];文艺报;2005年
6 裴蕾;法国人喜欢“演”诗歌[N];四川日报;2008年
7 周舒;希腊文学:中心而又边缘[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章红雨;“小”给“大”带来了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西渡(诗人、评论家)/论 曹明伦/译;在弗罗斯特的车辙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王树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俄罗斯诗歌流派的百年风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瓦库迪;中国与斯里兰卡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马新春;美国意象派诗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富天娇;朝鲜审美情感“恨”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4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舵;韩国现代诗歌中的大海意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侯爱波;消费时代纽约诗派的城市风景[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付敏业;工业时代的风雅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云华;约翰·邓恩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恒;黑暗中的孤灯[D];吉林大学;2007年
6 孙莹;查尔斯·奥尔森《马克西姆斯诗篇》中的不确定性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7 陈辉;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主题[D];吉林大学;2008年
8 曹良成;从罗伯特·洛厄尔及其诗歌看后现代人文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雯;托马斯·哈代在《1912-1913组诗》中的自我超越[D];中南大学;2006年
10 邱涛;揭开钟形罩:对埃斯特寻找主体性尝试之拉康式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10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1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