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特瓦尔多夫斯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30 07:15

  本文关键词:特瓦尔多夫斯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特瓦尔多夫斯基 《新世界》 苏联文学转向


【摘要】:特瓦尔多夫斯基是苏联时期的著名诗人、评论家和《新世界》杂志的主编,对苏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有关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我国对他的研究不多,且多为介绍性的,并且在大多数文学著作中他只是被作为一名诗人研究。而有关特瓦尔多夫斯基不同时期的创作、他与《新世界》的关系以及他对苏联文学的影响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对特瓦尔多夫斯基进行全面研究,旨在全面介绍特瓦尔多夫斯基及其作品,以期通过其作品了解解冻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特瓦尔多夫斯基与《新世界》的文学活动,揭示这一时期苏联文学发展的状况,及其对苏联文学的重要影响。 本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中俄对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共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一章是对作家特瓦尔多夫斯基的介绍。其中包括他的生平、社会活动和社会评价,重点介绍了特瓦尔多夫斯基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特点,以及这些作品在在苏联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章主要介绍特瓦尔多夫斯基与《新世界》杂志对苏联文学的影响。首先,介绍了《新世界》的历史与现状;其次,介绍特瓦尔多夫斯基两度担任《新世界》杂志主编的活动,再次,介绍了《新世界》对苏联文学做出的贡献。强调了特瓦尔多夫斯基在苏联解冻时期的地位及价值意义,以及特瓦尔多夫斯基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真理:反对完美主人公、反动无冲突理论对苏联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是结论,主要是对作为作家的特瓦尔多夫斯基和作为《新世界》主编的特瓦尔多夫斯基的评价,概括特瓦尔多夫斯基对苏联文学转向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2.0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梅;;俄、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流变之比较[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1期

2 张钰聆;;论邦达列夫《岸》中“岸”的象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2年09期

3 何雪梅;;论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王灵玲;;论扎米亚京及其小说创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蒋晓晖;初读《不落的明月》重识皮利尼亚克[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张中锋;换个角度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郭小芳;;追逐风追逐太阳——俄罗斯象征派诗人巴尔蒙特及其诗歌主题[J];丝绸之路;2009年14期

8 刘自宇;;论无产阶级新人的成长历程——读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3期

9 夏宏芳;段世秀;;漫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J];时代文学(上);2010年05期

10 赵小虎;;俄罗斯文学中的“决斗”情结[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海艳;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真理探寻与历史悲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3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杨懿斐;《朝霞》:“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样板[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芳;当前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宫月丽;从俄罗斯文学透视俄罗斯的宗教哲学理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高建华;库普林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玉英;库利科夫斯基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代鹏;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单晓莹;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的修辞特色[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扬;瓦·格·拉斯普京作品中的故土情结[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晔;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莹莹;阿赫玛托娃《安魂曲》的结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文君;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俄罗斯“白银时代”主体观的兴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38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38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2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