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追风筝者-《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历程的拉康式解读
发布时间:2017-12-01 14:24
本文关键词:永恒的追风筝者-《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历程的拉康式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追风筝的人》 主体理论 “想象界” “象征界” “实在界”
【摘要】:自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2003年问世以来,,便赢得了巨大声誉。它被译成多国语言,出版600多万册,并盘踞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近几年来,正是基于其对阿富汗文化、国情的关注,以及小说中多种主题的呈现,国内外对其研究不断升温。小说中对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儿童凄苦生活的关照,使小说充满人道主义色彩,作者也因此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大使"的称号。这种人道主义色彩,使小说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小说题目"追风筝的人"引发读者对追寻的事物的思索。因此风筝便具有了多种象征意义,如希望、救赎与过去时光。然而,基于小说从主人公儿时到成年的成长过程的分析,与对"跑"这一词的强调,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把追寻的事物定义为拉康所说的对"主体"成长之路的建立与追索。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来对主人公成长之旅进行解读。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作者及作品,其研究现状,与拉康"主体"理论进行简单介绍。接下来将分别以"主体"理论中"想象界、象征界及实在界"理论为基础,对小说中阿米尔对"主体"的建立与找寻进行分析与解读。由此,第二部分是"想象界"在小说中的体现,即阿米尔有意识地对"主体"的初步建立。通过"理想主体"以及"镜中之像",阿米尔开始在和谐的生活背景下建立"主体"。但是结果证实,这种基于想象之上的建立是虚幻的,于是便有了"主体"向"象征界"的过渡。第三部分,是"象征界"在小说中的体现,即"主体"试图为自身的真实确立,进行的积极探索。他试图掌控"父之名"的权威,利用语言的手段来形成独立、可以"言说的主体",以表达自身,却在"象征界"中屡受挫折。于是便有了"主体"对"失败的根源——"原初创伤"的挖掘,并向原初完美的"实在界"的回归,以期待重新找回主体得以"完整建立"的根基。第四部分便是"实在界"在小说中的体现,即阿米尔对"实在界"的回归,却发现"实在界"的"不可实现性",由此引起的心理上的缺失,诱使"主体"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便有了主体对自身未被满足的欲望的永恒的追寻。最后一部分给出结论。对主体成长历程给予回顾与总结,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对主人公所发现的"主体不可完全建立"的真相进行诠释,以及对其认知真相后,不固步自封,不颓废绝望,而是继续永恒的、积极的追寻的肯定。这对读者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雪颖;;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何庆华;;拉康式的主体:分裂、异化的自我——以对《觉醒》中埃德娜记忆之像的解读为例[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李崇玲;;《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多元化解读[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11期
5 蒋晓庆;;《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韦柳钰;;寻找心灵的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4期
7 魏金梅;;《追风筝的人》的生态批评解读[J];名作欣赏;2011年15期
8 李玉霞;;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背叛与救赎[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孙亦平;;“灵魂上的穆斯林”——略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形象[J];名作欣赏;2013年08期
10 贾伟;;走出一步,方能救赎——评小说《追风筝的人》[J];社会观察;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1241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4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