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书写的四维空间:后殖民主义视阈中的《毒木圣经》
本文关键词:身体书写的四维空间:后殖民主义视阈中的《毒木圣经》
更多相关文章: 《毒木圣经》 身体 后殖民主义 他者 物质化
【摘要】:身体视角为后殖民主义视阈中分析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毒木圣经》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四维立体空间:身体他者化、身体符号化、他者身体美学化和身体物质化,这种颠覆性的身体书写解构了西方传统中理性与肉体、白人与有色人种的二元对立关系,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的贪婪野蛮本质,改写了种族歧视的美学观念,肯定了包括他者身体在内的所有身体在物质化过程中所体现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号:13YJC752021】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毒木圣经》(The Poisonwood Bible,1998)是美国当代女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弗(Barbara Kingsolver,1955-)根据幼年在非洲的亲身经历、参考了大量的史料记载、历时十年撰写的小说。由于作品历史画面宏大、视角独特、语言生动,该书跻身于“后殖民文学中最宏伟的著作”系列,金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广联;;上帝已死,幽灵犹在——评芭芭拉·金索尔弗的《毒木圣经》[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2 徐蕾;;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身体视角:回顾与反思[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建南;;《动物之梦》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2期
2 杨颖育;;《自耕自食:奇迹的一年》:多元对话的生态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2011年06期
3 唐建南;李素杰;;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毒木圣经》[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4 范小红;;多重文化视角下《紫颜色》中的创伤与修复[J];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张林;邹慧玲;;《毒木圣经》中殖民意识的矛盾性解读[J];外国语文;2013年02期
6 赵文薇;;《钟形罩》中的身体书写[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向洪梅;追求和谐—《毒木圣经》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雅君;芭芭拉·金索夫《毒木圣经》的生态解读[D];华侨大学;2012年
3 张静若;论《毒木圣经》的“认知暴力”主题[D];湖北大学;2012年
4 廉奇;论芭芭拉·金索尔弗《毒木圣经》中殖民意识的双面性[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鑫伟;;秩序中的“他者”——浅谈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趋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4期
2 杜昕;石云龙;;走向另一极的他者化——《耻》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徐品品;;变化为何不可察觉?——从后殖民主义看《第三王国不可察觉的变化》[J];学理论;2011年17期
4 林精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思潮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5 张虹;方云;;《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成功(下);2007年04期
6 李春香;冯文坤;;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译学研究及其反思[J];才智;2009年20期
7 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8 陈晓频;;从“木筏上的王国”看马克·吐温潜在的殖民意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2期
9 袁彬;卢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J];作家;2011年04期
10 廖建林,李松;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本土化实践[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7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塔;库切:无边的自我[N];北京日报;2004年
3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张毅;梅佳·姆旺吉与他的城市三部曲[N];文艺报;2006年
5 陈戎女;荷马史诗的今与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卿小明;战争·独立·自由[N];文艺报;2007年
7 陈瑞琳;“离而不散”的加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8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刘舸 湖南大学文学院;从差异走向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向若萌;国外生态文学热潮风起云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南平;永远的“他者”:跨文化视野中的金山客形象[D];苏州大学;2006年
4 郑礼琼;从叙述形态论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姚晓鸣;从后殖民主义到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9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亮;从沉默到发声——对谭恩美作品中华裔美国女性打破沉默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3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4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5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D];武汉大学;2005年
8 董晓霞;康拉德的困境: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还是殖民主义的拥护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李卓;走出白人的文化霸权[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罗亚辉;东方不是东方[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48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4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