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对诗和诗人的美学新解
本文关键词: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对诗和诗人的美学新解
【摘要】:华兹华斯在《致杜鹃》中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美学中对诗和诗人的新的理解:在题材上,主张与自然对话;在诗歌的价值上,强调以情感人;在诗歌的语言上追求"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同时指出诗人应具备观察和描绘的能力、强烈的感受能力;沉思的能力、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及虚构和判断的能力。这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和实践,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陈腐传统,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风。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2
【正文快照】: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方面以标新立异的美学思想和始终不渝的美学追求,塑造出了一系列清新脱俗的美学形象,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美学遗产。1800年,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类,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诗歌创作的理论和美学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缨;;罗伯特·潘·沃伦诗中的时间境域[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年01期
2 王宪;;走向“荒野”而非“荒芜”:论《丁登寺》的生态意识[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1年02期
3 郑兰;;《呼啸山庄》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4 纪燕;;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提喻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田野,冉明志;从托马斯·纳什的《春》解读英语诗歌中的灵魂-意象[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杨彩华;;至情悼亡诗——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与华兹华斯《露西》组诗之比较[J];青春岁月;2012年06期
7 徐平;;“陌生化”理论与英语诗歌教学创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杜吉刚;;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杜吉刚;时立志;;文学独立之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文学自律理论建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秦宏;从摹仿角度谈《诗学》的文艺观[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风丽;;论《克丽斯德蓓》的宗教主题及其来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绍华;;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霍俊明;;能否“重新作一个浪漫主义者”——1990年代以后:浪漫主义诗学的“末路”或“观念史”[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宙嫔;“诗性智者”[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孔帅;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季海宏;皮尔斯符号学思想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9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春梅;论《绿山墙的安妮》的写作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冰冰;从景观描写看夏多布里昂的宗教情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烨;西方近代自然语言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景雪竹;威廉·布莱克绘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高圣华;华兹华斯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郭劲松;论柯勒律治的有机整体诗学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乌日音图雅;左拉自然主义文学观及其现代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晓羽;模糊理论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66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6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