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与哈特曼的解构主义批评
本文关键词:《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与哈特曼的解构主义批评
更多相关文章: 批评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批评与文学的同一性 解构主义
【摘要】: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中反驳了批评依附于创作的观点,提出批评具有独立性与创造性,从而消解了批评与创作的界限。哈特曼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也赋予了批评以独立的地位,并认为文学批评正在越过界限成为文学。本文将借助哈特曼的解构主义批评,对王尔德的批评思想做后现代视角下的再审视。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唯美主义思想中的道德精神”(13BWW006)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一、引言《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The Critic as Artist)是王尔德最重要的理论作品之一,本文试图说明这一19世纪晚期的文论与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的解构主义批评之间遥相呼应的关联与契合。有关王尔德的批评理论对现代文艺理论的前瞻性启示,学者们已有研究。例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盛宁;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文本”的解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02期
2 王凤;;作为密德拉什的批评——杰弗里·哈特曼与犹太释经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玉姝;;《时震》之后结构主义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5期
2 周霄;;杰弗里·哈特曼:一个超越解构的解构者[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周宗钞,张文军;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Z1期
4 刘季春;;何以用“独立成篇”取代“忠实”?——试谈翻译教学理念的创新[J];上海翻译;2013年01期
5 陈长利;;文学形式与原型复制[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伍依兰;解构批评在中国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维;论爱伦·坡小说的神秘感[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庆;虚无“镜像”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4年
4 陈蔷;爱伦·坡小说对哥特式小说的承袭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涛;作为文学的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魏青;“创造性”误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Lydia;;才子的神话[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7年10期
2 赵画;;自深深处的光芒(外一篇)[J];福建文学;2010年02期
3 高帆;;王尔德童话的美[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 ;王尔德(英文)[J];考试(高考英语版);2010年11期
5 薛家宝;试论王尔德喜剧中的现实主义因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6 崔海峰;关于美的价值和艺术的自律──王尔德与王国维美学观的比较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7 张竹筠;以艺术的精神看待生命──谈王尔德的童话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1期
8 吴学平;易卜生与王尔德[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9 耿宁;郁达夫·王尔德·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10 张竹筠,张献荣;以艺术的精神看待生命──谈王尔德的童话美[J];河北学刊;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文睿;;俏皮机智,轻松活脱——利用索振羽的幽默准则分析《认真的重要性》的幽默色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徐学;;张爱玲的喜剧性与现代性——以其散文为例[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熊英;;从《一位女士的画像》看亨利.詹姆斯的独特审美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韵;;幽默乖讹的再现——兼评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两个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雷桂芹;周仕学;;碳种类对镁碳复合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粉体工程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委员会[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2009年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永安;王尔德凭什么这样红?[N];解放日报;2010年
2 苏福忠;读点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赵荔红;悲怆的意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4 云渚 编辑;世人折断了他洁白的羽翼[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赵武平;王尔德的先祖与后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肖毛;一个在悲怆中寻找唯美的灵魂[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安东尼奥·梅内盖蒂 译 熊妤;保持生命纯洁[N];光明日报;2011年
8 周家宸;爱尔兰的天使[N];南方周末;2004年
9 臧棣;因他触及文学的皮肤[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舒晋瑜;诗人殉道者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介明;王尔德唯美叙事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沈家乐;面具、中间境遇与世界图景[D];浙江大学;2013年
9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紫薇;论王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D];辽宁大学;2012年
2 陈星君;社会边缘的狂欢:王尔德狂欢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贾悦;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与其意识批评的关系[D];北京大学;2011年
4 施翊磊;美之悖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春蕾;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观之阐释[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萍;王尔德及其花花公子面具[D];河北大学;2009年
7 徐海华;中西方文学语境下的王尔德童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毛秋月;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艺术自主性[D];浙江大学;2011年
9 宋晗;一个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者——论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画像》[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祝晓;王尔德的第三空间女性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86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8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