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试论数字原住民与网络文学审美的流变与走向

发布时间:2017-12-17 06:21

  本文关键词:试论数字原住民与网络文学审美的流变与走向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原住民 网络文学 审美流变 手机阅读


【摘要】: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这两个社会群体在网络文学的审美活动中折射出不同的审美方式。如果说,数字移民在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传统取向,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文学的网络延伸,一种载体的变化,仍然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仍然喜欢一种深阅读、经典阅读方式,仍然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担当;那么,数字原住民则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移民的审美流变,这就是: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从群体神圣到自我中心,从实用优先到娱乐至上。随着手机阅读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审美将向碎片化、动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I106.999
【正文快照】: 一、网络文学的审美主体:数字原住民数字技术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给我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审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的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熙锦;;国内外80后、90后“网络一代”对比研究[J];新闻知识;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波;;网络视角下90后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欣欣;80后90后大学生择偶偏好问卷编制及其择偶偏好现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永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季;;韩日网络文学[J];红豆;2006年13期

2 鲁涛;;《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文学论稿》简介[J];云梦学刊;2010年01期

3 韩丽,姚华金;从因特网看网络文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马季;;欧美网络文学[J];红豆;2006年15期

5 马季;;海外华文网络文学[J];红豆;2006年11期

6 蒙星宇;少君;;网起网落:新移民与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北美华文作家少君访谈[J];华文文学;2009年05期

7 郝珊珊;;数字化对文学的触摸——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J];东南传播;2006年11期

8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2期

9 宋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网络话语[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沈铁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网络文学价值[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晋瑜;网络文学到底咋回事儿——主流文坛很想弄明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汪正球 (编辑);醒得不是滋味[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邹本X;网络言情小说期待精品[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毛莉;看日本俳句如何在海外推广[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雷新;文学奖里的“迷”[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张涛;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N];文艺报;2009年

7 清华大学外文系 王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绘图模式[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马晓毅;韩国文学现状:两极分化的冲击[N];光明日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俄罗斯文学室副主任 侯伟红;俄罗斯文学怎样了[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秀娟;缺乏现实精神,幻想只能无根飘摇[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雯;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苑;网络文学:媒介与文化间的行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娟;生命意识的彰显与高扬[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 雷艳林;网络文学的怪诞特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剑;韩国网络小说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胡素珍;论少君的创作观念和他的网络文学[D];暨南大学;2008年

6 张小莉;从精英到大众[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东;文化交融与幻想空间中的众声喧嚣[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诠;数字技术与文学的互渗[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毅;基督教的寓言:《纳尼亚传奇》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张丹凤;“微”时代正在编织文学现象—微博文学[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9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99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