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视角分析《爱》
发布时间:2017-12-17 06:24
本文关键词:从陌生化视角分析《爱》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著名的非裔美国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编辑和高级编审、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作为黑人文化的代表,莫里森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目的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黑人的痛苦主要来自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而莫里森的小说目的在于修复黑人文化,展现了文化传播的断裂中黑人自我意识的缺失。在莫里森看来,黑人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生存困境。基于小说内容和主题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莫里森独特的叙事方法的陌生化手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国内对于莫里森作品的探究,大多局限于主题、象征意义、艺术特色等,对其作品中的陌生化理论的探究也局限于她的个别作品,比如《宠儿》和《爱》。《宠儿》的陌生化理论已有初步研究,对于《爱》,尚未有相关学者作出研究。本论文旨在通过浅析的陌生化理论,探索《爱》中的陌生化运用,从而找出莫里森作品中陌生化视角的共性。旨在探究莫里森如何运用这种陌生化理论,去凸显莫里森的个人思想及社会思想。本论文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不仅探讨陌生化理论在文学中的实现,还有在人类学、社会学、翻译研究等多种学科中的实现。预期通过莫里森作品中陌生化理论的探究,找出《爱》这部作品的陌生化视角的创新以及这种创新对主题思想的影响。 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主体和结论。 第一部分阐述了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爱》这部小说以及陌生化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阐述了陌生化理论的定义和发展,以及陌生化理论对莫里森作品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阐述了陌生化在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应用。第二章,通过非格式化的语言去体现陌生化在《爱》中的实现,其中包含字面化的隐喻、斜体的应用和对话等。第三章,阐述了《爱》中松散而错乱的结构,包括错乱的篇幅和松散的故事情节,时间及空间的错乱,旨在通过本论文形式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整合和理解小说。第四章,阐述了《爱》中非常规的叙事视角,包括多视角叙述,叙事的模糊性和音乐因素,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读者从各个视角全面的去解析作品。第五章,讲述了《爱》中错位的人物关系,包括母亲-女儿关系,姐妹关系,祖父-孙女关系以及扭曲的婚姻关系。通过人物关系的陌生化,去展现莫里森呼吁人们关注边缘地带的非裔美国人。 第三部分阐述了莫里森将《爱》置于新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以独特的陌生化视角,去彰显其创作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明杰;;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与“陌生化”效果[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2 谢孝兰;;相声、小品语言的陌生化与适应性[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1299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9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