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美国文学研究的文学伦理学回顾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来美国文学研究的文学伦理学回顾
【摘要】:回顾近十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文学伦理学的视角显得十分突出,在这一维度上的方法论探索,展现了美国文学研究新的力量。文学伦理学的前沿性讨论,在美国文学研究领域里多有涉及,而这种新方法的切入,直接影响美国文学研究深度的拓展。其主要收获有:丰富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开掘出新的文学命题;阐释了新的文学观念。其局限性在于,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有待加强。鉴于此,展望文学伦理学维度的美国文学研究,一方面可提出新的文学命题,另一方面可对美国文学文本的历史性内涵作出新的阐释。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我国学界的美国文学研究,在经济全球化与学术交流深入的背景下,近十年来,呈现出整体贫弱而局部繁荣的学术面貌。这种研究格局,既与当前传统文学研究的式微有密切关系,也与新的研究方法处于初创探索时期有关。自聂珍钊教授2004年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这一概念,到2013年第三届文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甘文平;;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学性”[J];江汉论坛;2012年04期
2 乔国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3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羽青;;“美国梦”幻灭的另一种解读——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2 徐芳;;论拉辛作品的伦理意识与局限性——以《昂朵马格》为例[J];长城;2012年06期
3 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徐芳;;伦理意义的终极归宿:上帝的旨意——解读拉辛《昂朵马格》[J];长城;2013年02期
5 贾茜文;李艳丽;;探究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的文学伦理学[J];才智;2013年29期
6 齐荣军;秦立军;;功利论与道义论:《传染病屋》的生存伦理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02期
7 徐芳;;社会法则:伦理行为的外在规范——解读拉辛悲剧《昂朵马格》中对人物欲望的调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吴宏丽;;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玫瑰园中的影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9 张美琳;吴格非;;《嘉莉妹妹》的伦理学解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书影;;论《女勇士》中东方伦理传统的颠覆与重构[J];名作欣赏;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肖建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温华;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佳;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垂死的肉身》的伦理主题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建民;人性回归的呼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楠;追逐月亮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曲晓晨;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双性同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晓敏;从《坎特伯雷故事》看乔叟婚姻伦理观的矛盾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艾庆华;心灵的蜗居[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亮亮;《我带你去那儿》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邱武飞;众声的喧哗,喧哗的众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聂晓珍;[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维东;;“文学性”:理论“预演”与实践“命名”之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吴文南;;文学性解读——评《天路历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8期
3 汪平;;五四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及其成因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8期
4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6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7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年02期
8 吴培德;梁中和;;美德就是人本身——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伦理的超越[J];文教资料;2009年19期
2 刘沙沙;;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简·爱》[J];文学教育(上);2010年03期
3 莫秋莲;刘沫;钟方鑫;;善与恶的角逐:《麦克白》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朱蕾;;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的伦理意义解读(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10期
5 吴斯佳;;从文学伦理学看戏剧中的“弑父”主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6 彭禹;;《“水仙号”的黑水手》主题的伦理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田俊武;;“迷茫时代”的道德歌手——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叙事[J];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8 刘茂生;;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以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6期
9 齐伟琴;;分析《赫索格》中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10 綦亮;;《到灯塔去》的伦理学解读[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超;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美好的工作》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2 谢素霞;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超;看得见的黑暗[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蕾;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伦理意义解读[D];江南大学;2009年
5 陈浩然;斯宾塞《仙后》中的道德寓意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秀丽;《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河南大学;2008年
7 许爽;伦理悲剧—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奇异的插曲》[D];郑州大学;2013年
8 聂晓珍;[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倪金花;身体的形变,,自我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苏宝灵;《最蓝的眼睛》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04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0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