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再考

发布时间:2017-12-20 02:15

  本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再考 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不安 利己 弱肉强食 社会丑态


【摘要】:日本文学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多为历史题材,情节离奇新颖、构思奇特,常以语言精炼、冷峻讽刺的文笔和出奇制胜、简洁幽默的语言揭露人性的丑陋、利己主义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试图以《罗生门》的人物场景、社会历史为背景,探讨人的无奈与绝望、无可回避的生死抉择,剖析芥川龙之介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性思考和对人性的高度审视。从而窥视当时的社会缩影、赏析小说内容的深度、表现技巧、描写风格和借古讽今的高度艺术性。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彷徨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善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济邦;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及其《罗生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所折射出的深层意蕴[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3 邢玉冰;;从《鼻子》看人的本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4 郭林秀;;试论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中的思想内涵[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5 尹红;;《鼻子》体现的人性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丁璞;;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董妍娜;;《鼻子》——人生的悲喜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杨锐;韩争艳;;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利己主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李江梅;;日暮般昏暗的未来——以《鼻子》为中心浅析芥川龙之介的悲观主义人生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刘振生;;善恶谁人有,莫问往来人——芥川龙之介与黑泽明的《罗生门》辨[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迪彦;;试比较黑泽和芥川的两座“罗生门”[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董志强;;纯粹利己主义反思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二重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威周;陶振纲;张向民;;郭沫若选译《日本短篇小说集》的内容和意义[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4 郭沫若;菲戈;;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5 赵修义;;功利主义再反思[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黄珊如;;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社会责任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璐;;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中国幻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李志昂;人人难逃《罗生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侯耀其;拉美深感不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孟潇;小剧场探索戏剧《罗生门》的七重生命[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7 金才方;天安公司富而不安[N];中国企业报;2000年

8 许诩;这般尊重让我不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9 记者 严锋;美国表示不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周成林;黑泽明的下半场[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2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胡天舒;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知识人的中国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9 高义吉;司櫖恷太郎のkt史小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芥川龙之介与其代表作《罗生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 周倩;芥川龙之介の『偷盗』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慧敏;芥川文学中对利己主义的揭露和超越[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庆星;走向毁灭的道路 芥川龙之介的悖论[D];宁波大学;2012年

5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孟雪;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尹红;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侯世莲;小说《罗生门》的功能文体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9 李琳琳;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及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蔚;论芥川龙之介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0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10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5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