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多元文化下混血女艺术家的成长突围——以华裔美国小说《脸》为观照

发布时间:2017-12-27 20:24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下混血女艺术家的成长突围——以华裔美国小说《脸》为观照 出处:《当代文坛》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华裔美国文学 《脸》 混血身份认同 多元文化 艺术家成长


【摘要】:本文选取华裔混血作家刘爱美(Aimee E.Liu)的小说《脸》(Face,1994)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追寻主人公的艺术家成长主题,探讨作品如何展示跨族婚姻产生的复杂身份认同;多元文化下错综复杂的家族秘密与个体压抑记忆对主人公的女性成长所带来的多重困惑;以及主人公如何达至"艺术家成长"的突围。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ovel "face" (Face, 1994), a Chinese American mixed blood writer, Liu Aimei (Aimee E.Liu),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pursuit of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theme of artists, works to show the complex identity of inter ethnic marriage; multiple confusion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perplexing family secrets and individual repressed memories of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of women brought; and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protagonist "artists grow up.".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YJC752014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华裔美国文学是一个充满族裔与文化色彩的文学舞台,在经历了以汤亭亭、谭恩美等为标志作家的创作高潮期之后,90年代后涌现出大批的华裔女作家作品,刘爱美(Aimee E.Liu)的小说《脸》(Face,1994)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刘爱美出生于美国的康涅狄格州,有四分之一华裔血统。她1975年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金萍;;成长小说:一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4期

2 章燕;;论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倪大昕;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移民的心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 王光林;;认同,错位与超越——兼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5 赵晓囡;;从迷茫到认同到超越:三代华裔女作家文化身份的构建[J];大家;2010年02期

6 吴冰;;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2期

7 赵文书;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错置——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沙文主义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3期

8 王心洁,肖青竹;解读《饮碗茶》中的“亚裔感性”[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庄伟杰;;异同中互动的跨文化风景——美国华文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辨析与描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1期

10 李卫华;;华裔美国文学的互文性策略之解构与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黄际英;魏艳辉;;华裔作家的尴尬:试析“赵汤论战”的文类之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成坚;;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化融合与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越;;从文化研究看《天使在美国》中被边缘化群体的处境[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国文学研讨会上“多元文化”思潮生争议[N];文艺报;2003年

2 ;亚裔美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张子清 雷祖威;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族裔性[N];文艺报;2002年

4 刘葵兰(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无所不在的“疏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赵文书;这是一种新东方主义[N];文艺报;2002年

6 瞿世镜 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的世界视野[N];文艺报;2007年

7 陈瑞琳;“离而不散”的加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8 少君;新移民文学成熟的时代来临[N];文艺报;2007年

9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10 周南焱;华裔作家外语写作渐受关注[N];文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大学;2011年

4 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8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9 陈学芬;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D];河南大学;2013年

10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秋;试析任碧莲《典型美国人》与《莫娜在希望之乡》中的身份问题[D];西北大学;2004年

2 董兰梅;《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莫娜的身份追求[D];兰州大学;2011年

3 徐利芳;论《转换的天空》之动态文化建构与跨文化性[D];安徽大学;2007年

4 孟欣;荒岛文学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神话[D];西北大学;2007年

5 周美青;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女勇士[D];山东大学;2009年

6 吴霞;从《大地三部曲》看赛珍珠的婚姻观[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袁苑;美国黑人寻求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梅佳;千禧牙事[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良;自译手法与中国形象差异性塑造[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3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3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