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伦凯与茅盾女性观与创作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爱伦凯与茅盾女性观与创作的影响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爱伦凯对茅盾早期女性观和创作的影响有一些历史细节值得关注。这些细节包括茅盾在接触爱伦凯前对妇女解放问题的认识与接触后发生的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茅盾在爱伦凯与纪尔曼两位女性主义者理论选择中的徘徊。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爱伦凯在茅盾早期女性观形成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茅盾《野蔷薇》主旨的理解。
[Abstract]:Ellenke has some historical detail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Mao Dun's early feminine view and creation. These details include Mao Dun in contact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Ellen Kay understanding and contact problems of women's liberation after the one hundred and eighty degree change in Mao Dun and Ellen Kay two Ji Coleman feminist theory in the choice of wandering. This aspect helps us to re recognize Ellen Kai's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ao Dun's early feminist view, and help us understand Mao Dun's theme of wild rose.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303135) 河北经贸大学基金项目(2013KYY12)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一仔细阅读茅盾早期谈妇女问题的文章,我们留意到自1920年2月之后,爱伦凯成为茅盾谈妇女问题的横坐标,茅盾沿着这个坐标径直走了一年,然后再次回到他谈妇女问题的起点。为直观起见,我把茅盾早期(1919-1925)谈妇女问题的文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9年10月到1920年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卢晓霞;;茅盾创作《子夜》受到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影响[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2 高山;曹兰;;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阶级叙事的双重视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城希;;论《子夜》的多重文化主题[J];名作欣赏;2012年23期
4 杨守森;小说大师与文化部长——茅盾建国后的心态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任海峰;;徐曼丽和陈白露形象之比较[J];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6 封英锋;喜剧语言、喜剧情境与喜剧形象的完美统一——论赵树理小说的喜剧美[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万平;红色经典中地下斗争的革命想象[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娟;悲壮之诗、历史之实与深邃之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吕新禄;从政治文化视角透视茅盾小说的政治化倾向[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锦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一欣;茅盾早期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发;论茅盾前期对文学与人关系的思考[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樊宝英,周若金;茅盾批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主要内容[J];东方论坛;1999年01期
3 钱林森;茅盾与新浪漫主义——茅盾与法国文学研究之二[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4 陈黎明;鲁迅、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胡景敏;茅盾与俄国现实主义[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6 林彬;茅盾与杜埃──写在茅盾逝世纪念日[J];新文学史料;2000年03期
7 王玉括;;茅盾与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从《水藻行》与《大地》谈起[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关明孚;;海明威笔下的中性女性形象[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沛沛;;哈代小说中的女性观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1期
10 刘书正;;浅析赫西俄德的女性观[J];黑龙江史志;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军;;“我想到没有女人去的地方”——从《丧失为人资格》等看太宰治的女性观[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王爱武;;坂口安吾小说《满开的樱花林下》考察——“山贼”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姗;;从《百舌鸟之死》解读哈帕·李对南方“淑女形象”的重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丹红;茅盾与东南亚华文文学[N];文艺报;2011年
2 张竹筠 吴永芝;北欧神话在中国[N];文艺报;2004年
3 吴晓樵;青年茅盾最早提及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冯植生;“弱小”民族的精神财富[N];北京日报;2002年
5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6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赵沛林;盛开在圣地的文学之花[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记者 雷新;秘鲁作家略萨折桂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纪琳;论索尔·贝娄女性观的演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丽娜;卡夫卡的女性世界及其创作[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婷;安妮塔·德赛《斋戒,盛宴》中的女性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桂红;重释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耀辉;乔治·爱略特的道德思想和女性观[D];苏州大学;2005年
5 李源;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女性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小冰;无法解脱的困境: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无名的裘德》[D];郑州大学;2005年
7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肖查娜;契诃夫女性观引领下的女性小说形象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梁雪;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女性形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窦忠琴;《马丁·伊登》人物分析及杰克·伦敦的女性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3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