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28 01:17

  本文关键词: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 出处:《中国外语》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进程研究 主题意义 隐性 情节发展 叙事研究 交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 文体学 审美价值 不同角度


【摘要】:正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文学叙事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展开。批评家们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挖掘情节(包括其各分支)及其表达(包括不同叙述层的表达)的深层主题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叙事研究者对叙事进程产生了兴趣,他们结合读者反应来探讨小说的叙事进程,使我们能较好地了解文本与读者,或作者、叙述者、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但无论是Brooks(1984)借鉴精神分析方法的叙事进程研究,还是Phelan(1996,2007)从修辞学角度对事件进程和话语表达进程的交互作用展开的探讨,还是Toolan(2009)采用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短篇小说叙事进程进行的分析,
[Abstract]:Since the ancient Greek Aristotle, the literary narrative research has been around the plot. Critics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deep theme meaning of plot (including its branches) and their expressions (including different expression levels) from different angles. Since the 1980s, more and more western narrative researchers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the narrative process. They combine the reader response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process of the novel, so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or the author, the narrator, the character and the reader. But whether it is Brooks (1984) study on the narrative process reference of the analytic method, or Phelan (19962007) on the course of events and discours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or Toolan (2009)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proces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rpus stylis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4
【正文快照】: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文学叙事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展开。批评家们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挖掘情节(包括其各分支)及其表达(包括不同叙述层的表达)的深层主题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叙事研究者对叙事进程产生了兴趣,他们结合读者反应来探讨小说的叙事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丹;;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红江;李丹莉;;基于语料库的《莳萝泡菜》叙事进程分析[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梁蔚菁;;反讽——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3 申丹;;“隐性进程”与界面研究:挑战和机遇[J];外国语文;2013年05期

4 李程;;莫言《生死疲劳》的隐性叙事进程[J];邢台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丽娟;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丹;;坡的短篇小说/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的心》[J];国外文学;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张新军;叙事文体的主题表征[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方木;宋建福;;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3期

3 刘春燕;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徐朝晖;;《飞蛾之死》的文体学解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李战子;;叙事研究的新超越——《叙事、文体与潜文本》浅评[J];外语研究;2010年02期

6 赵秀凤,訾缨;文学文体学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任惠;;西方古典悲剧中的补偿心理[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蔡安延;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美——浅论文学文体学[J];理论月刊;2005年08期

9 陈雪;郑家建;;文本文体学:理论与方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李桂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对文体学研究的贡献[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文闵;;托马斯·阿奎那教育理论辩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思敏;;“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的本质差别[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5 刘文霞;陈元琦;郭华武;;镉与除草剂丁草胺的交互作用对苋菜生长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王吉秀;祖艳群;李元;;镉锌交互作用及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声柏;;先秦名学思想的思维特征——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比较[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汪子嵩;;我认识的周礼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9 刘世勇;郭开仲;;错误的相互作用——决策消错方法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10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磊;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思想[N];学习时报;2005年

2 王露璐;幸福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3 ;上帝·凯撒·亚里士多德[N];中国经营报;2002年

4 张轶男;诗与思之辩[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康桥;理智生活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徐志跃;何谓自然,什么才是正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健康时报记者 赵绍华;你有“隐性饥饿”吗?[N];健康时报;2005年

8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黄美蓉;隐性缺勤的博弈与心理契约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郝灵娜;隐性广告:随风潜入夜[N];经济视点报;2008年

10 华东;奥运营销与企业战略选择[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振羽;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而上学解读[D];吉林大学;2013年

2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徐祥英;土壤—植物系统中镉磷交互作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孙崇文;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永乐;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马菊玲;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柔新;华兹生《汉书》选译本中东方朔形象的再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江晓雯;《道连·格雷的画像》的文体学视角[D];广西大学;2008年

3 姚红玉;我的新教师生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饶芳;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立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彭凤琴;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舒宗瑛;一位土家族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徐燕雯;我的兼职辅导员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蕾;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3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3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f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