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语境下的王尔德研究
本文关键词:“世纪末”语境下的王尔德研究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十九世纪末,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蓬勃发展。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整个欧洲处于思想大变动的前夜。就英国来说,工业的不断发展、海外殖民地的不断扩张,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充斥着“铜臭”气息,物质是生活的最高标准,金钱能主宰一切,甚至是艺术!“一切有良知的仁人志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唯美派的每个个体虽然态度各异,但总的倾向正是起于对艺术异化的反驳”。[1] 一些先进的文人对世纪末大变革,他们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面对新的问题和对未来的思考,他们借用写作来回答这个问题。王尔德正是为当时的文学提出一种新的出路,,即“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唯美至上的主张,主张用精神世界的纯粹去对抗外部世界的混乱。而这种世纪末的情怀并不是一种积极地对抗,它虽然是躲进象牙塔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自我回答。本文结合王尔德的两部代表作品《道连·格雷的画像》和《莎乐美》来探讨王尔德所坚持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ough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whole of Europe was on the eve of the great change of thought. In Britain,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overseas colonies, the British Vitoria period full of mercenary atmosphere, material is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living, money can dominate everything, even art! "The conscience of all men and women with high ideals which each individual aestheticism with deep hatred and resentment, although the attitude is different, but the general tendency is to refute the alienation in art". [1]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章;论《聊斋志异》“弄假成真”的艺术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周涛;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可靠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薛雯;;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兰珊;;神话型理想面对现实的执着追问——试析《堂吉诃德》中镜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王中;论《啼笑因缘》的多重趣味组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刘晓红;宋宁;;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意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Wilde's Aestheticism——On The Decay of Ly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孙素茶;;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曾祥凤;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唯美和道德的融合[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6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漆晓雯;世纪末的“恶魔”[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培婷;《虹》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琳琳;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谢赫小说《泽赫拉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43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