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解码冰山——海明威文体的认知语用阐释

发布时间:2017-12-28 07:13

  本文关键词:解码冰山——海明威文体的认知语用阐释 出处:《江淮论坛》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明威 文体 冰山风格 转喻 含义 含蓄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海明威冰山风格下的语言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主张其风格是一个以转喻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在泛转喻-含义化的基础上,海明威发展出一系列符号陌生化、语境控制的技巧,在实现含义最大化的同时,又不流于荒诞,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本研究为解析文学含蓄现象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视角,为读者阅读海明威作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阅读策略,同时,为研究海明威文体的系谱学提供一个有力的切入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mechanism of Hemingway's iceberg style, and argues that its style is a metonymic system engineering. On the basis of universal metonymy and implicature, Hemingway developed a series of skills of sign defamiliarization and context control, while achieving the maximization of meaning while not absurdity, which ensured the readability of tex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more mature scientific perspective for analyzing literary implicative phenomena.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reading strategy for readers to read Hemingway's works, and provides a powerful breakthrough point for studying Hemingway's stylistic genealogy.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安徽大学“211”文科创新团队基金资助项目(02303401)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海明威精于叙事艺术。其外表简洁、内涵丰富的“冰山”风格,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及读者、作家、批评家的一致青睐。近一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尝试解码海明威冰山风格,尤其是他用简洁语言传递复杂蕴含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1)其文体风格的文学渊源,如安德森(Flanaga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彭文钊;隐喻──认知与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元清;刘言生;;语境研究概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刘萍萍;;从语用视角看矛盾修辞和移就修辞中的逻辑矛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朱厚敏;认知语境与会话含义推导[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马菁;从修辞格到认知——浅析隐喻的发展过程[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李晓云;;《小城畸人》中的表现主义手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熊学亮;语言的ICM和语言研究的ICM[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熊学亮;论语用含义的“短路”[J];福建外语;1998年03期

8 谭锦文;认知语境及其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9 杨秀杰;隐喻与象征主义诗歌——别雷诗集《蓝天里的金子》中隐喻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0 蒋国学;隐喻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蔚萍;;语境化思维模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闫坤如;;关联理论及认知语境研究[A];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7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2 张可;俄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会萍;关联理论与隐喻性话语[D];湖南大学;2002年

4 江玲;顺应—关联模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段学勤;话语标记语的关联理论阐释[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冯燕;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基调[D];四川大学;2003年

7 卢志芳;现代汉语中的假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瑛;精神胜利法?投机心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维浠;论语境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惠天罡;试论“会话语用场”[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年04期

2 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3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4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川颖;陈惠良;;生态女性视野中的《跨国的雪》[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2 董莉萍;;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与女性角色探析[J];长城;2011年08期

3 张海彦;;海明威的人文主义思想观之透析——以《老人与海》为例[J];飞天;2011年16期

4 甫跃辉;;信念的找寻之路——由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想到的[J];名作欣赏;2011年25期

5 王志强;李向辉;郑萍萍;;家庭教育对海明威女性意识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李素芬;;评《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张海菊;孙海瑞;;浅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死亡的含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苏海霞;;“人”与“鱼”的启示——《老人与海》中的自然生态思想解读[J];大家;2011年15期

9 陆启霞;;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海明威生态矛盾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姜丽;;《白象似的群山》之解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启高;;初探寓言[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孙素茶;;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方智敏;;危机与幻灭 孤独与畸变——评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梅;;进入天堂的凯歌——《允准上天堂的运动员之狂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温宪;太阳谷与海明威[N];人民日报;2010年

2 乐美勤;海明威文学之旅[N];文学报;2010年

3 李文俊;演绎海明威[N];文艺报;2011年

4 张惠雯(书评人);海明威为何感到“自愧不如”[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黄昱宁(书评人);巴黎永远没有个完[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6 孙欣;海明威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N];吉林日报;2010年

7 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从文化物质主义角度解读海明威的创作主题[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洁尘;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王问生;“世界上最适合作家创作的城市”[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4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博;博尔赫斯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任晓丽;李钰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7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9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5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果;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华;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对生命与死亡主题的不断探讨[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5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5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c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