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本文关键词: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出处:《学术探索》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比较文学中,形象是对异族的一种总体性看法。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的思考,发现一国的实力决定了自身形象。因此,通过坚持经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改变中国形象的唯一途径。
[Abstract]: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image is a general view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Chinese image in western litera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changes with time. By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western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ength of a country determines its own image. Therefore, by adhering 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unite the strength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change the image of China.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西方文学中存在着一种特别的“中国形象”,这个形象或许与客观存在的中国实情不符,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那些尚未深入接触过中国的西方人)。本文阐述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自身、反省自身,为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年04期
2 杨志玖;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与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3 吉奥乔·阿甘本;赵翔;;宁芙[J];上海文化;2012年03期
4 姜智芹;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国外文学;200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华羽;[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陈一琳;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仓林忠;1840-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商榷[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章礼强;新解“调控说”——对“需要干预说”的扬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张彦;《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李小平;;越界采矿研究[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6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赵必华,刘孝友;发展性教师评价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付强;;论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卢志君;;文学作品名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李思龙;;关于语言单极化和文化趋同化问题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永勤;;对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黄芳;;从chinois词条的编纂看《新小罗贝尔词典2007》的几点编纂失误之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定泰;郭明惠;;双语词典前言浅议[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佑;;信息时代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走向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奉公;;建设科技创新网络促进中部崛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郑泽之;张普;;关于字母词语的几点思考[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饶世权;鞠廷英;;城市建设中公众生态环境风险的法律防范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陈德云;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心玲;对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运动员村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朱宇卿;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的效率抗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慧敏;聚众犯罪主体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薇;乐平市初中校长教学领导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窦爱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韩绪芹;泰安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健美;邓小平理论的传统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德东方主义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邢冰,叶信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赵金元;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关系新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许全兴;;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马元雄;;萨义德《东方主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9 陆源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J];船山学刊;2002年02期
10 曹应旺;;科学发展观渊源中的中华文化传统[J];党的文献;2006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N];北京日报;2008年
2 王东;[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包心鉴;[N];光明日报;2009年
4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6年
5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6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颜晓峰 杨永利 刘光明;[N];人民日报;2008年
7 李长春;[N];人民日报;2009年
8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韩振峰;[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雪梅;[N];人民日报;2011年
10 ;[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姚登权;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5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孔祥文;国共两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及两岸关系的传统文化底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朱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安秀伟;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灵;评《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2 杜威·佛克马,王浩;无望的怀旧 重写的凯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朱华阳;文学流变的“源头活水”——评肖四新教授《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莫运平;;可能性道德资源:西方文学教学心得[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2期
5 张艳萍;;论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情结——以教士形象塑造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冀平;;当代西方文学中的杰作[J];读书;1980年03期
7 赵一凡;后现代主义探幽——兼论西方文学应变与发展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1期
8 董洪川;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易丹;陌生的世界——当代西方文学中人与环境的悲剧性关系[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10 陈晓兰;;永恒的“俄底浦斯”之梦——论西方文学中的“弑父”主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祖平;;数码“十”破译: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结构基因[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仲跻昆;;多元、对话、共生中的阿拉伯文学文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崔竞生;;论海丝特的自我实现及其超越[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邓经武;;20世纪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论郭沫若与庞德[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5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涵;周晓芳;;从心理分析角度试析《赤裸的心》及《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魏善浩;;20世纪世界文学神话回归现象论纲[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8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我看《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西方文学是否到了尽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研;西方文学也在走下坡路[N];辽宁日报;2010年
4 曾嘉;文化——文学——人[N];文艺报;2006年
5 龙钢华;“冰山型人物”[N];文艺报;2000年
6 叶廷芳;西方先锋文学的现代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高兴;温暖的纪念[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子雨;文学匿名、张爱玲小说的契机以及广播的文化品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林精华 淼华;关注百年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展现中国特色[N];文艺报;2003年
10 朱世达;乔依斯笔下的女人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2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关涛;莎乐美形象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6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倩;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晶;文化—交际无形的屏障[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李芹;弗·纳博科夫及其小说《洛丽塔》[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赵丹;西方文学扁形人物论[D];兰州大学;2008年
5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6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戚f3达;撒旦:上帝的影子[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倪俭;试论《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性神话原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梅;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保龙;渴求尊严的“受害者”[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6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