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研究:本体论检验,急需辩白问题以及美国基本图谱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学研究:本体论检验,急需辩白问题以及美国基本图谱 出处:《南昌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人类享有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富物质资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饱尝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意识腐化等问题的恶果。很大程度上生态系统的危机让我们发展的成就变得暗淡无光。 众所周知,我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在内,最终都共同承担着为人类开辟生存之路的责任。我们的公众往往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知之甚少,他们中一些人仅能对所处环境报以肤浅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界被赋予了一个现实的使命,即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并给予大家更多的选择。在这项使命中,文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将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世界的进程。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生态危机的世界,生态文学创作及研究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对具有生态性的文学类型的研究早在20世纪早期就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运动。然而这种新兴文学形式一直被很多热情洋溢的研究者无休止地泛化。比如,许多西方研究者就把乡村诗歌作品看作是生态文学。他们实际上忽略了生态文学及其核心价值产生于生态危机的特定背景,并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取向。正因为生态文学的迷雾在继续蔓延,本文首先对生态文学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检验,以便为后续讨论打下坚实基础。经过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检验,生态文学是被认为是如下的文学形式: 1)创作者是对自然拥有生态、实践和美学意识的人类个体; 2)源于解决现代性生态危机的具体实践; 3)代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 基于对生态文学的再确认成果,本文接下来集中解决了四个急需辩白的生态文学问题: 1)对生态危机现代性的误读; 2)生态中人类地位的困境; 3)生态文学题材的简要归纳; 4)“生态保护”的迷云。 生态文学的存在不可能早于人类个体对生态危机的意识以及实践的发生。因为个体的意识和实践很难追溯,对于生态文学的综述,本文“重访”了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范围内具有生态文学视角的作家群体,即按照时间顺序画出美国生态文学的基本图谱。伴随着对生态危机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以及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运动,美国生态文学在20世纪初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布伊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态文学是为处在危险中的世界而作。生态文学在美国的盛行反映了危机面前美国作家群对所处的世界以及所有生物未来命运的深刻焦虑感。美国生态文学基本图谱的建立将为美国以外的生态文学研究树立典型范例,并为这一文学形式的系统性研究提供可靠的借鉴。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we human beings enjoy a rich material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suffers from the unbalance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corruption problems such as the consequences. 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largely a crisis let u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become dim and dark.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元明;;生态文学热潮[J];青春;2010年11期
2 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3 梁坤;当代俄语生态文学中的弥赛亚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4 张丽军,乔焕江;生态文学诞生根源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吴秀明;陈力君;;从《狼图腾》看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9年04期
6 马英;;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学的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刘文飞;;“道德的”生态文学——序《俄罗斯生态文学论》[J];俄罗斯文艺;2006年03期
8 张炜;;午夜来獾——关于自然生态文学[J];天涯;2011年03期
9 王云介;乌热尔图的生态文学与生态关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3期
10 刘晓飞;;生态·文学·作家——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为例[J];扬子江评论;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彪;;探讨网络生态危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6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庄光辉;陈善科;保平;;阿拉善荒漠草地生态危机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陈业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建设[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宋金华;;循环经济立法初探[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10 黄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晓琴;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2 唐翰存;生态文学的道德观[N];文艺报;2009年
3 姜孟之;生态文学门外谈[N];伊春日报;2011年
4 雷鸣 李晓彩;中国生态文学亟须走出价值观的混沌[N];河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奚平;生态文学全面介入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姜桂华;《欧美生态文学》读后[N];光明日报;2004年
7 王诺 厦门大学中文系;地球日与生态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语和;生态文学向我们走来[N];人民日报;2011年
9 齐齐哈尔大学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延龄;《大王》——世界生态文学真正的开山之作(下)[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增玲;愿生态文学艺术奇葩根植兴安沃土[N];伊春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孙悦;动物小说——人类的绿色凝思[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5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6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8 赵丽妍;新世纪乡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建;生态文学研究:本体论检验,,急需辩白问题以及美国基本图谱[D];南昌大学;2012年
2 陈丽丽;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亚荣;论徐刚生态文学的价值[D];延边大学;2012年
4 松波;生态文学与满都麦生态文化小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翠萍;中国生态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茜;新时期泛生态小说论[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梅娟;永恒的乡愁[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燕燕;审美走向荒野[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思臻;别样的生态诉求[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巍;生态文学视野下的萧红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6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4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