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本文关键词: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出处:《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艾丽斯·沃克在1998年出版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探讨了女同性恋、性爱与灵魂、灵与肉的冲突等话题,被文学界评论为沃克最为色情的一部作品,同时也被不少学者误认为是一部为女同性恋摇旗呐喊的宣言书。 本文拟运用酷儿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研究作品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积极意义。首先,本文从酷儿理论学家巴特勒的“表演”理论出发,通过质疑异性恋机制的基础: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固定关系来分析文本中的同性恋对异性恋的解构;并以福柯论证的性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为基本论点,探讨了这种同性之爱作为一种姐妹情谊被建构的历史文化原因。其次,本文围绕“社会性别”关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表演为中心,分析了小说中“酷儿”的女性形象身上体现的“男性气质”和“雌雄同体”等特点,挑战了固定的女性身份的必要性,对性别的内在能力、本质或身份提出质疑,从而打破“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对立,颠覆了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本质的理解。最后,本文阐释了文本中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解构和重新建构,总结了酷儿理论视角下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重新解读的新意义,指出这是一部宣扬两性平等,人类和谐共处的宣言书,它表达了沃克对人类完整生存所寄予的大融合、大和谐、大一统的美好期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璐;被解构的男性主体——《苔丝》中安吉尔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张字;;美国黑人女性双重身份的寻回——论《紫颜色》主人公的觉醒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3 伍娜;;女性主义文学的未来——“双性人格”——读伊莱恩·肖沃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陈术颖;;女人的战争——男人的风景——解读苏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阎桢;;贝娄作品的女性主义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徐芳芳;;论现代女性文学性别体认和自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聂晓戌;;父权文化的牺牲品——从文化视角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吴海燕;;苏珊的寻找自我之旅——《到十九号房》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周琳琳;;沈从文笔下都市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吕雪;;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小姨多鹤》中的“姐妹情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庆;;《家庭教师》中女性形象塑造之“性政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王晶;刘彦U,
本文编号:1350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