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本文关键词:《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出处:《青年文学家》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在法国批判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形象更是永远地留在了广大读者心中。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连的形象特征和时代背景的提炼和分析,辨识于连性格和形象中的优缺点,从而为现代有理想的平民青年更好地自己定位和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提供一点启示。
[Abstract]:......
【作者单位】: 梧州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I565.074
【正文快照】: 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司汤达的《红与黑》描述的是拿破仑大革命失败以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社会生活,距今已经接近200年,但是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形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一部传世的经典之作,关键还在于作者司汤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盛;论司汤达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影红;论郁达夫小说的“零余者”形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期
2 李莹;奋斗的悲剧和不同的结局——《红与黑》与《人生》人物比较谈[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郭成芳;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4 张德明;《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J];国外文学;2002年01期
5 王艳燕;对超越者悲剧精神的礼赞——试论司汤达作品中悲剧人物的美学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6 曲景美,刘伯香;《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佑民;;论于连的反抗性[J];阴山学刊;1988年03期
2 日高;;双重矛盾交织下的自我实现——评于连的人生道路[J];绥化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3 郁士宽;;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J];文学教育(上);2008年11期
4 赵咏梅;;浅析于连、拉斯蒂涅的奋斗历程[J];作家;2009年14期
5 吴洪森;;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读《红与黑》[J];上海文学;1983年05期
6 茅玉玲;;谈于连的两次恋爱[J];常州工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7 曲景美,刘伯香;《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兰守亭;;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J];学术探索;2008年01期
9 丁子春;;论《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10 刘念兹;王建琦;;对于连·索黑尔的再认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姗;;从《修配工》解读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杨昌龙;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吗?[N];文艺报;2000年
2 李蔚红;过去时代的红与黑[N];吉林日报;2000年
3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康慨;米兰·昆德拉:活七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念双;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于连与祥子形象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陈海燕;纳博科夫及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岳斌;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彩云;于连与方鸿渐爱情观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周娜;艰辛的身份探索历程——试析《看不见的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海霞;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瑛;从女性主义莎士比亚批评视角解读麦克白夫人的悲剧[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贺晔;《典型的美国人》中流动文化身份的建构[D];湘潭大学;2007年
9 薛新红;关爱,,孤独的出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吕菲菲;论米歇尔·福柯的文学语言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1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