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道”的“偏至”——中西文明的反思与鲁迅早期的文化与文学革新思想
本文关键词:为了“中道”的“偏至”——中西文明的反思与鲁迅早期的文化与文学革新思想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鲁迅早期在《河南》杂志发表的数篇文言长文,集中阐释了他对其时中国文化与文学革新的看法,由于这些文章表面所彰显出的极端思想,如排物质与笃精神、极端个人主义与反民主等,与中国的现代化取向存在着一定的紧张,从而令研究者极难措手,以至今天仍未对此数篇文章的思想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实际上,这只是惑于鲁迅文章的表象所造成的研究尴尬,鲁迅提倡偏至是以偏纠偏,而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取其"中道"。明晰此点,鲁迅的良苦用心与伟大之处不仅得到进一步彰显,其方法对于今天仍不无借鉴意义。
[Abstract]:......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许昌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留学生与晚清文学转型”(11YJC751035) 河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2013CWX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鲁迅1908年在《河南》杂志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与《摩罗诗力说》三篇长文,集中体现了其早期文化与文学革新思想。由于这些文章表面所彰显出的极端思想,如排物质与笃精神、极端个人主义与反民主等,致使其后的研究者无论是批判还是赞同,都极难措手,也根本无法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董炳月;;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9期
2 张松;;民主与平庸——鲁迅早期论文中对现代民主的批判性思考[J];东岳论丛;2011年01期
3 吕周聚;;偏至:是策略还是目的?——论鲁迅的“偏至”思想兼及五四时期的激进主义思想[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8期
4 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5 张旭春;;鲁迅早期思想中的浪漫主义因素与中国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2008年05期
6 王柯平;《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4期
7 钱理群;鲁迅对『现代化』诸问题的历史回应[J];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永国;;重评鲁迅《文化偏至论》——从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及其影响看[J];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03期
2 葛海庭;;鲁迅的审美式启蒙[J];中国美学研究;2015年02期
3 施秋香;;“文说”与“诗力说”——刘师培与鲁迅文学观之比较[J];学习与实践;2015年11期
4 黄静;王本朝;;鲁迅的“拜伦”言说与被言说——《摩罗诗力说》“拜伦观”的接受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5 林童;;从绝望的土地到梦幻的湘西——鲁迅、沈从文笔下启蒙的殊途同归及困境[J];参花(上);2014年11期
6 赵黎明;;“摩罗诗力”与宋明心学传统——留日时期鲁迅诗学的本土资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期
7 雷文学;;王国维:中国新诗哲学精神的潜在先驱[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8 曾艳兵;;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3年Z1期
9 雷文学;;王国维:中国新诗哲学精神的潜在先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刘康凯;;“至诚”、“真美”与“摩罗诗力”——鲁迅早期“心论诗学”及其意义[J];诗歌月刊;2014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现代诗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4期
2 王柯平;《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城希;20世纪初期鲁迅的文化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林非;鲁迅思想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3 王同伦,刘继波;试析鲁迅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J];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鲁迅去世后,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吴中杰;鲁迅书信评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钟沛璋;鲁迅假若活在1957年[J];炎黄春秋;2002年05期
7 张永泉;瞿秋白与鲁迅思想分期[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王元化;纪念鲁迅的几句话[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6期
9 王吉鹏,荆亚平;鲁迅留日时期思想转变价值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
10 王晓明;今天是否需要重读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恒山;;探析鲁迅的求学精神和求学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袁盛勇;;走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处——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论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赵晓春;;瞿秋白与鲁迅友谊之心理探源[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一白;;最后的辉煌——鲁迅临终心态扫描[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6 哈九增;;鲁迅批孔的再认识[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7 曾令霞;;鲁迅与中国“戏台”文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汤欢芹;;鲁迅与革命文学论争[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文华;;鲁迅与杂文体[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10 张福贵;;鲁迅宗教观的文化意义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N];北京日报;2007年
2 王小鲁;谁害怕鲁迅先生?[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丁辉;“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N];深圳商报;2012年
4 余人;鲁迅又热 原因各有评说[N];北京日报;2001年
5 北京大学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张丽;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N];团结报;2000年
7 徐东波;走进鲁迅世界[N];浙江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贺白丹;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陈莉萍;鲁迅在远处[N];文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熊元义;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戈双剑;鲁迅:生存与“表意”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任慧群;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D];南开大学;2009年
6 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8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阮氏明凤;鲁迅和南高作品中人物形象对比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李晓东;论南京鲁迅[D];河北大学;2007年
3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源源;鲁迅与摄影[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振顺;鲁迅的大众观[D];西南大学;2013年
7 张宝银;“倒过来的进化论”—由周建人的退化论研究反观鲁迅的进化论[D];苏州大学;2015年
8 徐飞;《海燕》月刊与鲁迅身边的文艺青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明岩;从长兄如父到纯粹的人[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姚旭;鲁迅形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嬗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51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