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传统人格的缺失——重读於梨华《考验》

发布时间:2017-12-30 05:26

  本文关键词:传统人格的缺失——重读於梨华《考验》 出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於梨华 《考验》 传统人格缺失


【摘要】:於梨华的长篇小说《考验》以华裔学者钟乐平在美国经历事业挫败和婚姻破裂为主线,描绘了华人与美国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反思了传统人格的缺失。《考验》重点刻画、反思了传统人格的三种缺失:一是"不争",二是"大男子主义",三是极端自私、罔顾公义。於梨华将这些消极成分从本土背景中析离出来,凸显于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思考传统人格的价值误区,为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在海外华人作家中,於梨华算得上是既有代表性、又有特色的作家。从出生到22岁大学毕业,於梨华接受的是正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大学毕业之后,於梨华即开始了在美国的打拼:读学位、结婚、生子、工作,以一个中国人的心态和身份进入美国社会。因此,跟许多外籍华裔作家一样,於梨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慰萱;困惑与选择: 在两个世界之间——美籍华人女作家查建英、谭爱梅、於梨华小说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2 刘敏;自我的迷失与找寻——析於梨华《考验》中的女主人公吴思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傅建安;人性审视人文关怀[J];华文文学;2003年04期

4 王状珍;;“玻璃球”,女性悲剧命运的艺术写照──评於梨华的短篇小说《撒了一地的玻璃球》[J];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10期

5 韩文霞;;异域中的沉沦 沉沦后的反思——於梨华后期作品《一个天使的沉沦》透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6 孟晖;;於梨华新作《彼岸》的艺术特色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韩文霞;;寻寻觅觅中对“根”的眷恋——评於梨华中期作品《傅家的儿女们》[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8 王泉;关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的言说 知识分子世俗人生的诗意叙事[J];华文文学;2003年04期

9 徐迎;人性的悲情抒写——析於梨华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10 刘艳;;美国华文女性写作的历史嬗变——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俊;多姿多彩的美华留学生题材小说创作[N];文艺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俊;在知识与人格之间忧伤[N];文学报;2003年

3 刘俊;北美华文文学不同时期的两大历史特征[N];文艺报;2006年

4 刘葵兰(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无所不在的“疏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石一宁;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在香港成立[N];文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淑瑾;於梨华文学作品与海外华人的再社会化[D];福州大学;2002年

2 李凡;论於梨华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汕头大学;2007年

3 李倩;失根·寻根·生根[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芝峰;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态与主题的嬗变[D];南昌大学;2007年

5 孙敏;异质文化语境下的身份书写[D];延边大学;2007年

6 韩文霞;论於梨华作品中“根”的意识[D];西南大学;2006年

7 杨青;生命的移植[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晓鸥;美国华文文学文革题材小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力;美国华人女性作家的民族情结[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53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3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b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