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历史地看待俄国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17-12-30 06:05

  本文关键词:历史地看待俄国形式主义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俄国形式主义 本土挑战的本土反应 陌生化 历史影响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同西方思潮有关,但更是"本土挑战的本土反应","陌生化"不仅是艺术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观念。它的提出是为了挑战传统文艺观念,重建文艺学。俄国形式主义不仅影响西方文论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20世纪俄罗斯文论的历史发展。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俄罗斯诗学流派》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JJD750006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在20世纪俄罗斯诗学中,除了人们已往非常熟悉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学诗学,经过时间的淘汰,不少“非主流”诗歌流派,如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诗学、普洛普的叙事诗学、维戈茨基的心理诗学、巴赫金的文化诗学、洛特曼的结构诗学以及维谢洛夫斯基在19世纪创立的20世纪又有新发展的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吕小君;;金江寓言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5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6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7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郭国良;蒋茜;;简评约翰·伯格《G》的立体主义文学实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焦红燕;;浅析库切《伊丽莎白·科斯泰勒:八堂课》的复调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费明;;艺术康复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李波;花腰彝服饰语言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万勇;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艺术接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薛金金;;论《被背弃的老祖母》中的陌生化手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5期

3 高尚学;;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4 冯宪光;;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变革的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张红梅;;普希金《致凯恩》的“文学性”与“陌生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辛禄高;对俄国形式主义及其陌生化理论的再评价[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7 崔芳芳;;从俄国形式主义看诗歌语言的“文学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胡敏;;对“陌生化”的概念理解及扩容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金甫;;论俄国形式主义视野中的“文学性”[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刘姿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三大特征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吴海超;;论《长袜子皮皮》中的快乐原则[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何蕾;;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孙建光;;《致诺拉:乔伊斯情书》的文体特征及叙事特征研究[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中载;“改写”:让经典绽放出别样的光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康慨;读书报专访帕慕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方卫平;童年身边的远方[N];文艺报;2011年

4 周力军;生活幽暗处令人惊悸的真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朱也旷;《无知》的无知[N];南方周末;2004年

6 刘建华;发掘资源,,改变读者阅读期待[N];文艺报;2005年

7 马季;忧郁而沉静的一代[N];吉林日报;2004年

8 敬文东;逆着柏拉图艰难地飞升[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傅小平;赫塔·穆勒:写作是证明自我的唯一途径[N];文学报;2009年

10 廖小文;没有典型就没有现实主义[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2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3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胡丹;乱世中的挣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陆钰明;多恩爱情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管月娥;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琳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陌生化艺术[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陈娟;论陌生化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实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孙露珈;《五号屠场》的陌生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李世娟;论村上春树小说的陌生化特征[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永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异化[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年慧敏;一位独具威尔士特色的英语诗人[D];河南大学;2006年

8 管玲玲;长篇小说《我们》创作中的“陌生化”艺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丁怡;缝合的百纳被[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柱;科学之梦:救赎与涅i肹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53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3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7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