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赎罪》的文学题材溯源——从互文性角度解读
本文关键词:小说《赎罪》的文学题材溯源——从互文性角度解读 出处:《江淮论坛》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Abstract]:......
【作者单位】: 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的‘互文性’研究”(2011sk308)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长篇小说《赎罪》被公认为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提名2002年布克奖,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和“历史上最著名的100部小说”之一。故事讲述的是13岁的小女孩布里奥妮因误会诬陷姐姐塞西莉娅的恋人罗比为一起庄园强奸案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东;;《洪堡的礼物》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性[J];文学教育(上);2009年12期
2 胡爱华;;爱米莉、郝薇香人物形象之互文性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李微;;《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程世波;;童话何以自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5 罗海鹏;;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中西“灰姑娘”的故事——以《叶限》和《Cinderella》为例[J];山花;2009年16期
6 张天飞;;《红字》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电影评介;2009年24期
7 李爱云;徐莉华;;互文性鉴照下的《根》与《所罗门之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8 黄耀华;;《看不见的人》的互文性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1期
9 阿瑛;;互文性理论与后现代写作[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10 马彦蕾;李志豪;;扎迪·史密斯小说《论美》的互文性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薇生;;高尔基《海燕》译文的历史钩沉——兼评瞿秋白、戈宝权、宜兰的几种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2 蒋显t,
本文编号:1354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