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奈保尔小说《游击队员》中的次要人物与多重主题

发布时间:2017-12-30 10:31

  本文关键词:论奈保尔小说《游击队员》中的次要人物与多重主题 出处:《外语教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殖民主义 身份 流亡 疯癫


【摘要】:本文旨在以书中的四个次要人物为切入点,探讨奈保尔如何借题发挥,在篇幅不长的《游击队员》中表现:身份、流亡、归属、边缘人、政治腐败、疯癫、新殖民主义等贯穿奈保尔之前作品的重要主题,揭示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对于奈保尔(V.S.Naipaul,1932—)的小说《游击队员》(Guerrillas,1975),评论家历来把分析重点放在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吉米、简和罗奇身上。本文认为单单分析这三个人物不足以代表这个无名加勒比岛国的全貌:吉米只是一个极端案例,在岛上是个孤家寡人;简和罗奇都是白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3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张曙光;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德林;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D];北京大学;2008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琼芳;《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文化身份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洪悦嫦;阅读·接受·净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廖小萍;澳大利亚、新西兰华文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梁蔚;论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情人”形象的变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春霞;流散文学的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夏文建;清“忆语体”散文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辉;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D];厦门大学;2007年

8 韩瑞峰;权利 话语 知识[D];厦门大学;2007年

9 刘丹;中西狼形象的现代复魅[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燕;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玉峰;;文化冲突下的人格分裂——重读《琼斯皇》[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2 徐品品;;变化为何不可察觉?——从后殖民主义看《第三王国不可察觉的变化》[J];学理论;2011年17期

3 林精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思潮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4 张虹;方云;;《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成功(下);2007年04期

5 李春香;冯文坤;;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译学研究及其反思[J];才智;2009年20期

6 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7 陈晓频;;从“木筏上的王国”看马克·吐温潜在的殖民意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2期

8 袁彬;卢蕊;;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J];作家;2011年04期

9 廖建林,李松;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本土化实践[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10 周亚楠;;文化殖民主义冲击下的黑人心灵——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最蓝的眼睛》[J];文教资料;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张毅;梅佳·姆旺吉与他的城市三部曲[N];文艺报;2006年

4 卿小明;战争·独立·自由[N];文艺报;2007年

5 陈瑞琳;“离而不散”的加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6 陈戎女;荷马史诗的今与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刘舸 湖南大学文学院;从差异走向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的文学研究之路[N];文艺报;2010年

10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向若萌;国外生态文学热潮风起云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6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8 周小进;从滞定到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宁;白皮肤却是黑人命运:后殖民主义解读《八月之光》中乔·克瑞斯默斯的身份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2 汪敏晖;在后殖民的混杂性中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建构第三度空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景行;反东方主义:后殖民社会中的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康书霞;寻找自我[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颖;麦克尼斯《秋天日志》中的身份危机[D];重庆大学;2009年

6 孙莉;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中人物的身份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8 杨雪梅;论J.M.库切小说的后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4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54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