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海尔曼戏剧中的美国南方“失语症”

发布时间:2018-01-01 06:42

  本文关键词:海尔曼戏剧中的美国南方“失语症” 出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尔曼 美国南方 失语症 内战 文化状况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及文化批评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去疆界化"和"田园理想"出发,解读海尔曼戏剧中美国南方"失语症"的内外在原因。通过对海尔曼代表作《小狐狸》和《森林的另一处》两部剧本的分析,笔者认为海尔曼不仅是一位女权主义剧作家,她更是一位具有高度历史感与道德观的文化批评家。对海尔曼戏剧中美国南方"失语症"这一论题的探讨展示出海尔曼对美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中政治、经济、性别和话语权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海尔曼的戏剧为人们更全面和更真实地了解、研究内战爆发后美国南方社会的文化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文本参照。
[Abstract]:In this paper, two core concepts "from the feminist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sm of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pastoral ideal"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ilman drama in the American South and "Aphasia" in reason. Through another small fox < > > and < forest on behalf of Heilman analysis of the two dram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Heilman is not only a feminist playwright, she is also a highly historical sense and moral values of the cultural critic. Discussion of Heilman's drama in the American South "Aphasia" this thesis reveals Heilman on political, social history in the specific period of American economy, profound thinking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discourse right. Heilman plays for the peopl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the American Southern society culture provides a rare reference to literary texts.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莉莲.海尔曼戏剧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09T02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3
【正文快照】: 1.引言美国女剧作家莉莲·海尔曼(Lillian Hellman,1905-1984)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最受称赞的美国戏剧家之一。评论家马克·埃斯特林(Mark Estrin)和吉尔·多兰(Jill Do-lan)等认为海尔曼剧作延续了十九世纪剧作家契诃夫(AntonChekhov)和易卜生(Henrik Ibsen)等的现实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荣;走出中西诗学比较的一个误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质疑[J];黄山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魏双霞;;解读《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失语症[J];甘肃教育;2010年08期

3 李君;;从沉默到打破沉默——谭恩美《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2期

4 刘晨;;用心走完山径之旅[J];全国新书目;2003年04期

5 查日新;解析美国南方的困境——论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焦虑”主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刘涓涓;;给上帝和姐妹的信——试谈《紫颜色》中西丽寻求自我之路[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01期

7 赵爱华;;从奥康纳小说看当时美国南方黑人问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刘涓涓;;给上帝和姐妹的信——试析《紫颜色》中西丽寻求自我之路[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孟悟;;美国南方的玉米梗汤[J];安徽文学;2008年01期

10 韦恩·赖斯;涵西;;萨米的收获[J];中文自修;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绍玺;;爱米丽的表——一个关于时间的隐喻[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徐姗;;从《百舌鸟之死》解读哈帕·李对南方“淑女形象”的重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严艳;;美国南方旧道德摧毁的一朵玫瑰:论爱米丽的悲剧人生[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徐蕾;;浅析《喧嚣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刘晓霞;;畸形的旅途—读《我弥留之际》(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毛力;;异化灵魂的多重变奏——尤多拉·韦尔蒂笔下“畸零人”的心理世界[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八月的下午,麦卡勒斯的孤独[N];文学报;2005年

2 ;揭示非洲内战悲剧[N];东方早报;2008年

3 戴新伟;心,是一个孤独的猎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4 杜丽;我们都来自伤心咖啡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袁筱一;《无知》:跨越不知边界的回归[N];北京日报;2004年

6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许丹红;《飘》:一朵恒久不衰的爱情之花[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袁卫东;“小人物”的大历史能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蒙动;浪漫的感伤[N];中国邮政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辉辉;美国南方文化视域中身体隐喻的书写[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9年

3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燕;创伤·生存·救赎[D];苏州大学;2012年

8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静波;荣誉与暴力[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伍漠林;论莉莲·海尔曼三部女性主义剧作的解放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青;试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异化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翔;绽放在哥特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哥特艺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海云;美国南方文学怪诞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朱莹;逃避者的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蓓蓓;迷失在南方[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秀梅;美国南方神话的破灭[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丽颖;传统与现实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夏萍;罗伯特·瓦尔泽散文《致火炉》的阐释[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3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363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